【國際政經瞭望】共存與對抗:美中在東協峰會的互動關係
王薾暄 (2024/12/05) 《台經月刊第47卷第12期》
隨著全球政治經濟局勢的變化,東南亞成為美中兩國積極拓展影響力的一環。東協峰會作為一個重要的多邊外交平台,不僅促進了成員國之間的合作,還成為美中兩國競爭與合作的舞台。本文旨在深入探討美中在東協峰會上的互動關係,揭示其共存與對抗的多面向特徵。
東協峰會作為一個重要的多邊外交平台,不僅促進了成員國之間的合作,還成為美中兩國競爭與合作的舞台。美中在東協峰會上的互動關係顯示出兩國之間複雜的動態,既包含合作的潛力,也暗藏著激烈的對抗。為了實現區域的和平與穩定,美中兩國必須在競爭中尋找合作的可能性。透過對話和多邊機制的建立,美中雙方可在促進整體區域利益的同時,降低緊張局勢,並在維護區域穩定和促進永續發展的道路上取得實質性的進展。
美國與中國在東協的雙邊關係中展現出強烈的競爭態勢,但在特定議題上雙方也展現出合作的可能性。ARF提供東協會員以及對話夥伴一個平台,討論相關的區域政治與安全議題,並發展維護和平、安全及防止衝突的合作模式。
東協的成立與經濟成長
「東南亞國家協會」(ASEAN)由位於東南亞的印尼、越南、寮國、汶萊、泰國、緬甸、菲律賓、柬埔寨、新加坡及馬來西亞十國所組成,這個政府間國際組織自1967年成立以來,一直致力於促進區域經濟與安全的合作。隨著國際局勢的變化,東協的經濟實力及國際地位逐年成長。根據HSBC Indonesia的報告(2024),自2010~2022年東協的年均經濟成長率達到4.4%,國內生產毛額(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更達到3.6兆美元,位居全球第五,僅次於美國、中國、日本及德國。
這些數據不僅反映了東協國家的經濟韌性,也展示其在全球經濟中的潛力。隨著經濟成長,東協各國的貿易結構也在不斷演變,成為吸引外國投資的重要標的。這些變化使東協在國際經濟體系中的地位愈加重要,尤其在美中兩國的競爭背景之下。
美中之間的拉鋸戰
由於東協不容小覷的經濟力量,美國與中國兩大勢力長年以來都在積極拉攏這一區域。特別是在2022年,拜登政府主導下的「美國―東協特別高峰會」上,宣布將美國與東協的關係從「戰略夥伴關係」升級為「全面戰略夥伴關係」。這一升級不僅是外交政策的調整,更是對東協日益成長的經濟影響力的認可。峰會上,美方啟動了涵蓋衛生、運輸、婦女賦權、氣候與環境,以及能源等五個新領域的高階對話,更於2023年12月於華盛頓特區成立「美國―東協中心」(U.S.-ASEAN Center),旨在加深與東協的經濟和文化連結。
東協峰會、美中競爭、區域經濟合作、自由貿易協定、南海爭端、供應鏈連結、海事安全、氣候變遷合作、地緣政治、東協戰略夥伴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