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變.辨.辯】聚沙成塔的力量——住商用戶需量反應之試驗分析
古文潔.施恩、張建國 (2016/12/20) 《台經月刊第39卷第12期》
自2016年蔡英文總統上任以來,主張積極開發綠色新能源,以燃氣替代燃煤,計劃於2025年完成非核家園。蔡總統指示推動新能源政策中,訴求加速實施節電方案,以時間電價與需量競價等制度設計做好尖峰負載移轉,盼透過提出具體節電措施,打造新的節能文化。由於新能源政策的推動,希望降低現有火力等燃煤發電,唯我國電力需求逐年成長但電源開發愈來愈困難的情況下,卻可能導致短期內有供電不足的危機產生,更加彰顯由需求面進行用電管理之重要性。
台電公司推動需求面管理措施已有多年,但方案主要對象仍以高壓用戶為主,多數具有抑低尖峰用電潛力的用戶大多已選用方案,可再推廣的高壓用戶數量有限。然而,低壓用戶經統計在2015年尖峰期間用電量占比達到全體用戶51%以上,此部分用戶卻由於智慧電表尚未全面布建等原因,使得需求面方案尚未普及於住宅及小商家等低壓用戶。
因此,如何將需量反應(Demand Response, DR)方案導入低壓住商用戶中,成為重要課題。為掌握住商用戶參與需量反應之實際抑低效益,本文藉由試驗計畫進行實證研究分析,了解目前緊急尖峰電價(Critical Peak Pricing, CPP)及尖峰回饋電價方案(Peak Time Rebate, PTR)方案可能產生之尖峰抑低效果,並且比較兩方案設定之目標用戶群是否可達到預期效果,最後提出方案後續規劃建議,作為未來需量反應方案規劃之參考依據。
文獻探討
(一)住商需量反應方案介紹
需量反應為需求面管理的重要工具,其理念為當電力系統預期在某個時段將出現供電缺口時,透過提供經濟誘因或是價格機制等方式引導需求端的電力用戶抑低或移轉負載,以降低該時段用電高峰,進而降低台電公司在該供電缺口時段之停限電可能性。需量反應措施包含多種類型方案,本研究主要針對適合住商用戶的緊急尖峰電價(CPP)及尖峰回饋電價方案(PTR)進行介紹。
1.緊急尖峰電價方案
CPP方案的設計概念是以避免成本角度出發,在上述台電系統發生緊急尖峰時所啟動,事先通知用戶在該特定時段之每度電費將會大幅提高,以反映電力公司該時段的實際供電成本或是像躉售市場購電的成本,透過價格機制將此成本轉嫁到用戶端,引導用戶在高電價的情況下儘量減少非必要之用電,甚至將負載轉移至其他時段使用。
然而,為使用戶在緊急尖峰時段不會平白受到電價提高的風險,在參與此類型方案後,電力公司將會提供用戶在平常非緊急時段用電的優惠;或是像美國某些電力公司的做法,用戶在參加CPP方案後,根據該用戶過去的用電量,給予每月一筆固定的回饋金額,用戶可移轉用電量愈高則每月固定回饋金愈高。
需量反應、智慧電表、緊急尖峰電價、尖峰回饋電價、用電管理、節能誘因、負載抑低、備轉容量、電價機制、智慧電網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