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藝術家金流哪裡來?藝術家之「死」/「史」?
鄭哲凱 (2024/07/15) 《台經月刊第47卷第7期》
從歷史脈絡來看,藝術的供需演變深受技術進步與政經變革影響。14~16世紀政經權力者支持藝術家;17世紀富裕平民開始購買藝術品;18~19世紀文化消費普及;20~21世紀科技推動藝術創作去中心化。而近兩年生成式AI大幅降低內容創作成本,藝術家面臨來自AI的競爭,創作價格可能下降,部分工作或被取代。本研究將探討這些議題,並解析AI的崛起是否會將藝術家逼向死胡同?仰或讓消費端了解一件藝術品背後的價值,從而區隔出「藝術品」及「匠人精神」的付費買賣。
William Deresiewicz在《藝術家之死:數位資本主義、社群媒體與零工經濟全面崛起,21世紀的創作者如何開闢新局?》一書中探討在數位時代下創作內容的門檻變得更低,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內容創作者,人人都可以是藝術家。
然而,文創供給的去中心化(decentralize),也使得創作變成免費和即時,藝術家很難僅憑創作賺錢為生,因而不得不從事其他工作賺取生活費。另外,藝術家受到科技巨頭主導的演算法操控其曝光度,為了增加點擊流量,不得不創作愈來愈多的吸引眼球的內容,而非優質作品,從而降低了藝術品質,文創業者也愈來愈難以獲得應有的報酬和尊重。近兩年的生成式AI風暴使得內容創作的成本更加低廉,生成式AI可以通過自動生成圖像、音樂和文字等內容,藝術家除了面對人的競爭還得面對AI的競爭,創作的價格可能下降,部分藝術家的工作也可能被AI取代。數位、AI時代看似使藝術家被迫進入高度競爭的市場,然而,科技的進步是否等同於逼著藝術家走向賺取金錢更為困難的「死」胡同?本文試圖從歷史發展的觀點探討這個議題。
14~16世紀文創業的金主主要是政經掌權者,其需求與鞏固統治權有關;17世紀荷蘭畫家利用分工,縮短風景畫完成時間,大量生產繪畫,成為文創商品產業化的先例;至21世紀生成式AI的崛起,宣告人人和AI皆有潛力成為藝術家。
14~16世紀政經掌權者撐起藝術家一片天
在中世紀時期,歐洲處於皇室掌控的封建制度,使得貴族與平民有貴賤之分,一般的平民並無受教權,唯一的精神寄託便是宗教,人們只能透過教堂得到與宗教相關的知識,建築與繪畫變成了良好的傳教媒介,藝術家主要接的案子也以宗教主題為主,因此中世紀的藝術總是充滿著濃厚的宗教色彩。西元1095~1291年間,基督教為了擴大對東方世界的影響力,發動十字軍東征,軍隊由西歐出發到伊斯蘭世界,帶動了歐洲的貿易活動,位為東西方交通樞杻的義大利便成為當時東西洋貿易的重要據點,13世紀的義大利商人透過交易香料、紡織品和武器而富裕。另一方面,貴族因奢侈的生活開銷及戰爭的支出亦逐漸式微,14世紀天主教會更因發行「贖罪券」以致平民對天主教會的思想壓迫產生質疑,使得平民轉而投向富可敵國商人新勢力。
藝術家金流、生成式AI、數位轉型、文創產業、社群媒體、創作競爭、技術進步、群眾募資、藝術市場去中心化、藝術家贊助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