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藝術家金流哪裡來?藝術家之「死」/「史」?

(2024/07/15)    

鄭哲凱 (2024/07/15)    《台經月刊第47卷第7期》目錄

從歷史脈絡來看,藝術的供需演變深受技術進步與政經變革影響。14~16世紀政經權力者支持藝術家;17世紀富裕平民開始購買藝術品;18~19世紀文化消費普及;20~21世紀科技推動藝術創作去中心化。而近兩年生成式AI大幅降低內容創作成本,藝術家面臨來自AI的競爭,創作價格可能下降,部分工作或被取代。本研究將探討這些議題,並解析AI的崛起是否會將藝術家逼向死胡同?仰或讓消費端了解一件藝術品背後的價值,從而區隔出「藝術品」及「匠人精神」的付費買賣。

 

William Deresiewicz在《藝術家之死:數位資本主義、社群媒體與零工經濟全面崛起,21世紀的創作者如何開闢新局?》一書中探討在數位時代下創作內容的門檻變得更低,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內容創作者,人人都可以是藝術家。

然而,文創供給的去中心化(decentralize),也使得創作變成免費和即時,藝術家很難僅憑創作賺錢為生,因而不得不從事其他工作賺取生活費。另外,藝術家受到科技巨頭主導的演算法操控其曝光度,為了增加點擊流量,不得不創作愈來愈多的吸引眼球的內容,而非優質作品,從而降低了藝術品質,文創業者也愈來愈難以獲得應有的報酬和尊重。近兩年的生成式AI風暴使得內容創作的成本更加低廉,生成式AI可以通過自動生成圖像、音樂和文字等內容,藝術家除了面對人的競爭還得面對AI的競爭,創作的價格可能下降,部分藝術家的工作也可能被AI取代。數位、AI時代看似使藝術家被迫進入高度競爭的市場,然而,科技的進步是否等同於逼著藝術家走向賺取金錢更為困難的「死」胡同?本文試圖從歷史發展的觀點探討這個議題。

藝術家金流生成式AI數位轉型文創產業社群媒體創作競爭技術進步群眾募資藝術市場去中心化藝術家贊助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