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氣特別報導】全球經濟景氣之情勢與展望
資服中心輯 (2012/01/05) 《台經月刊第35卷第1期》
2010年為了安然度過金融海嘯過後的經濟寒冬,歐美國家紛紛推行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以及各項經濟振興方案,以利全球景氣迅速復甦。在各國政府拚命「灑錢」的財政政策下,雖然讓2010年全球經濟呈現一片榮景,但卻也埋下2011年歐債危機與美國債信風暴的隱憂。
回顧2011年,經過2010年上半年的強勁復甦後,2011年進入修正期,但是,全球經濟仍受到諸多不確定因素的影響,例如:主要先進國因受到高公債及高失業的拖累,復甦情況顛簸;原物料及金融市場受到歐、美債信波及,部分央行採取貨幣緊縮政策,但是,歐美先進國家為提高出口,持續推動量化寬鬆政策,導致全球不一致的升息局勢;而經濟高度成長的中國則開始擴大內需,大幅提升亞洲貨幣幣值;至於亞洲國家在金融海嘯期間適時彌補了歐美等主要經濟體的缺口,使得亞洲經濟隨之快速復甦,根據亞洲開發銀行(ADB)於2011年9月的估計,亞洲地區2011年GDP成長率預計可達7.5個百分點,但由於第三季景氣復甦開始減緩,因此較2010年減少1.5個百分點,但2011年亞洲地區(日本除外)仍是全球經濟成長最快速的區域。
至於日本,受到311震災及缺電停工影響,導致全球部分產業鏈陷入混亂,物價因市場供需失衡,提升市場憂慮。2011年4~6月GDP扣除物價變動的實質成長率,比同年1~3月下滑0.3%。
2011年下半年,歐元區企業財報表現優於預期,以及該區領袖擴大希臘紓困規模,降低希臘、葡萄牙,與愛爾蘭的貸款利率,以及延長貸款期限,減低歐債危機的風險,但歐元區通膨仍超出歐洲央行目標的2%,讓疲弱的經濟力道更增添不確定風險。美國由於舉債上限問題仍懸宕未決,加上經濟復甦緩慢,經濟數據疲弱,再度引發全球市場憂慮。
展望2012年,美國最新公布的經濟數據普遍優於預期,但三大信評機構標普、穆迪、惠譽接連調降歐洲地區銀行的信用評等,無疑讓欲振乏力的歐美經濟復甦雪上加霜,加上各國政府過早退場,嚴重情況可能導致復甦停擺,甚至景氣惡化。然而,歐債危機仍是拖累全球景氣復甦的最大變數,歐盟及IMF是否擴大歐洲金融安定基金的規模(European Financial Stability Facility, EFSF)將可能主導全球景氣復甦的步伐;若歐、美先進國家無法維持擴張,恐將導致增加新興國家硬著陸的風險。反觀日本,內閣府公布2011年7~9月GDP成長率高達6.0%,這是311震災以來日本經濟首度出現成長。
各國際經貿組織與經濟預測機構陸續提出最新世界經濟展望報告,大多向下修正對2012年全球經濟成長率之預測,並預估認為2012年因受基期墊高及振興經濟配套退場的影響,全球經濟成長率將與2011年差距不大(表1)。
表1 世界各主要預測機構對經濟成長率之預測
美國,2012年可望維持平穩的表現
2011年美國經濟受到兩大主要事件的影響最巨:一是聯準會(Fed)量化寬鬆作法引發國內爭議與國際反彈;二是執政的民主黨與在野的共和黨對國債上限、稅務政策、預算規模等等議題的意見相左,引起的利空疑慮,這些不利消息衝擊金融市場,但以美國在內、外需市場的而言,雖不如2010年表現,但仍屬於溫和復甦態勢。然而,美國失業率急遽攀升,從2007~2011年勞動人口率自63.1%滑至58.4%,將近超過1,000萬人失業;尤其政府短期就業方案結束,導致2011年6月多了12.5萬人失去工作,美國的復甦腳步令國際失望。
歐債危機、量化寬鬆、經濟復甦、亞洲成長動能、通貨膨脹、失業率、美國出口、中國升息、貿易趨緩、日本震災影響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