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博志論壇】別亂說半導體使台灣患荷蘭病
陳博志(台灣大學經濟系名譽教授.台灣經濟研究院顧問) (2021/05/10) 《台經月刊第44卷第5期》
最近新台幣面對升值壓力,有人擔心新台幣升值將傷害到傳統產業(工商時報,2021)。升值對部分產業的傷害確值得重視甚至採取適當對策,但爭論台灣的近況是否為荷蘭病是不必要的,把現況怪罪給半導體產業也是不恰當的。本文主要的目的是要藉機說明經濟學上少用「病」這個詞,以及不太需要去判定經濟是否得了哪種「病」的原因,以及要分析某產業之影響時一些值得注意的問題。
醫學上判斷了病名常即可運用對應之標準療法
經濟學上很少用「病」這個詞,這是醫學較常用的詞。在醫學上有些病的癥候或原因很明確,醫生若能判斷就可直接醫治。有些情況如外傷甚至不必給一個病名就動手治療,但有些病不易直接看到,要由很多種癥候做綜合研判才認定那是什麼病。有時候醫學專家或主管機構還會列出一張表或問卷,要符合其中多少條件或多少問題才認定是某一種病。要這樣做的原因是這種病雖不易直接觀察或認定,甚至病因也不一定清楚,但依過去的經驗和研究,若符合了這麼多條件,則某些檢查和治療方法有甚高的價值和有效性,所以值得費工夫去定義這種病,且研判討論某個病人是不是可能得了這種「病」。
經濟學較須針對個案判斷問題和對策而難用標準病名及療法
經濟學或經濟政策要治療的問題大致也一樣有這三類,但其比例和醫學不同,須給個病名而用很多條件來認定經濟是否患了這個病的情況相對很少。不少經濟問題和外傷一樣,不管原因如何當下就必須先要做止血和消毒等治療。例如窮人沒飯吃時,不管原因是什麼,馬上就要給他救濟。另外很多經濟問題也像醫學上某些疾病一樣,原因或關鍵因素相當清楚,而可以直接治療。例如信用擴張太快或高麗菜種了太多時,設法把它們降低常是不太需要爭議的短期政策方向,因此也不太需要為這些情況分別取個病名,直接講出那原因或關鍵因素就可以。
但經濟學不像醫學有那麼多須治療的案例,因此對於原因、癥候以及治療方法未能完全明確的情況,經濟學很少能累積足夠的經驗而依符合多少條件來認定它是哪一種病,以及該用哪一種療法。各國和各時期也有很多不同的經濟情況,使每次出現的經濟問題可能不盡相同。所以經濟政策比較常針對個案做深入探究來找出治療方法,而不是依某些條件給一個病名,並以該病名的標準治療方法來醫治。
荷蘭病、半導體產業、產業結構調整、經濟發展、匯率升值、國際貿易、產業升級、產業關聯表、經濟政策、結構性改變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