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政經瞭望】城市驅動淨零公正轉型 串起資金循環的最後一哩路
林彤安(台灣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黃慧茹(台灣經濟研究院資深專員) (2025/02/10) 《台經月刊第48卷第2期》
淨零公正轉型是涉及多面向、多層次的議題,台灣很早就開始積極作為,但地方政府經常受限於預算考量和人力短缺,加上能源轉型易牽涉到資金的競逐與地方性的問題,使得情況變得更為複雜。梳理日本京都市和韓國新安郡之淨零政策進程,京都市透過開放、參與、永續的轉型金融政策,新安郡則視再生能源為公共財,打造利益共享模式,不僅於資金面開源,並試圖讓各方利害關係人皆受惠,期能提供我國地方政府未來推動淨零公正轉型之參酌。
2023年11月第28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8)盤點全球減碳進展,根據會中「全球氣候融資框架」(Global Climate Finance Framework)領袖聲明,如果要達到「巴黎協定」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全球到2030年預估每年需挹注5~7兆美元來採取行動,大約是目前投入規模的10~18倍,同時COP28也強調應確保各區域國家在面對環境衝擊及產業綠色轉型時,以「公正、有序且公平合理」方式來促進經濟與社會均衡發展,如何落實「公正轉型」將是推動淨零成功與否的關鍵。
全球邁向淨零公正轉型 氣候金融、地方行動成焦點
近年「公正轉型」成為國際淨零行動討論的重點之一,龐大的資金需求也受到關注。最具代表性的是歐盟執委會於2019年發布「歐洲綠色政綱」(European Green Deal),建立公正轉型機制(JTM),以公正轉型基金(JTF)、Invest EU長期預算,及歐洲投資銀行(EIB)公部門貸款投資合作作為三大資金支柱,用來補助各國家在淨零轉型過程中協助失業者轉業、地區發展補償措施及培訓勞工技能等,減少轉型所帶來的衝擊。
除了歐盟,各國也紛紛將公正轉型納入淨零行動計畫中,但資金來源仍多由公共財政撥款,私人投資尚在觀望,對於資金動能不足的國家而言,長遠來看恐無以為繼,進而影響全球目標的達成。因此在COP28期間,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金融倡議(UNEP FI)和國際勞工組織(ILO)共同發布「公正轉型金融:銀行和保險業之路徑」,指引金融機構應提供多元的公正轉型融資工具及風險管理策略,引領更多私人資本與民間力量投入;而2024年11月COP29更進一步聚焦擬訂氣候融資「新集體量化目標」(NCQG),全球主要開發銀行更承諾到2030年氣候融資將提高至每年1,200億美元。
但除了有賴充足的資金挹注,如何確保這些資源能公平合理地照顧到受影響群體卻是另一大考驗。C40城市氣候領導聯盟在COP28期間首次舉辦「地方氣候行動峰會」(Local Climate Action Summit),呼籲全球應在地行動,淨零轉型與都市計畫環環相扣,不只需要巨大的金流支持、龐雜的規劃,也要有充足的人力、中央與地方的跨層級垂直溝通,同時還要關注到地方差異及公正性,並與在地居民、公民團體及企業進行橫向串連。換言之,資金雖然重要,但要讓這些金流能夠運作,更需要多層次協作與治理。
本文將梳理日本京都市和韓國新安郡之淨零政策進程,從資金面觀察他們如何開源,並試圖讓各方利害關係人都能受惠,期待能提供我國參考與借鏡。
淨零轉型、公正轉型、氣候金融、地方行動、京都市、新安郡、綠色融資、利益共享、能源轉型、再生能源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