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台日韓之全球價值鏈定位變遷與競合表現
連科雄 (2015/07/20) 《台經月刊第38卷第7期》
區域經濟整合效益與全球價值鏈
各國於洽簽FTA前後,多會透過各種量化模型以估計其預期效益及檢視實際成果是否與預期一致。傳統的貿易理論主張透過雙邊最終商品的比較利益進行自由貿易,將有助於彼此發揮優勢而互蒙其利。然而,Melitz and Redding (2014)指出,當前各國貿易自由化效益之量化評估結果普遍偏低,其主要原因在於未納入產業鏈重組(reorganization of production)使得國內生產力大幅提升的效益。因此,FTA之實際成效應考量產業鏈的變遷方向。
當前的全球貿易流向中,多數國家之間的貿易不僅包含最終財,更大比例乃是中間財,其模式是透過垂直專業化進行國際分工。如Yi (2003)指出,傳統的比較利益模型無法充分解釋近年來關稅調降有限,但國際貿易卻持續成長的現象,將垂直專業分工納入可以解釋50%的全球貿易成長數據。Chen et al. (2005)指出,進口來料加工再出口之中間財於過去數年持續成長,跨國企業海外子公司營收與全球出口貿易成長同時發生。Bridgman (2010)亦指出,中間投入如原物料貿易受貿易成本(關稅加運籌費用)的影響小、最終財貿易則受貿易成本的影響大。然而,Miroudot et al. (2010)則是指出中間財貿易主要由跨國企業所帶動,受到貿易成本的影響較大。以上兩者觀點雖有歧異,但皆認為中間財貿易較不易受兩國相對市場規模影響,且善用外國中間產品將有助於生產力的提升,並降低科技擴散可能的效率不足。
由以上分析可看出,由於產業鏈運作模式的改變,國與國之間的貿易項目轉而以專業分工的中間財為主,而包含關稅、非關稅貿易障礙、境內監管法規等項目之整體貿易成本的微幅下降,亦有可能誘發大規模的國際貿易,各國若欲從國際貿易所創造之效益中取得較大份額以及提升生產力,應構思如何在產業的全球價值鏈之中取得有利位階。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乃是透過產業鏈及貿易數據,以之評估台灣與主要競爭對手―日本及韓國,在主要產業的全球價值鏈定位變遷,以及進出口市場之相對表現。
主要國家出口附加價值及產業價值鏈變遷
隨著商品生產所需的中間投入配置於全球各區位進行專業生產,各國之出口項目亦大量包含由其他國家進口之中間財加值後的再出口,因此,單從出口金額無法評估一國的出口是否為其創造高額的附加價值,應扣除進口中間投入之支出後,方能對一國的出口衡量其所創造的附加價值。依OECD之出口附加價值資料庫(Trade in Value-Added database,簡稱TiVA資料庫),其最新資料年度為2009年,彼時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及出口國,但就出口之附加價值率而言,其值為67.37%,遠不及歐盟的86.38%及美國的88.71%(表1)。因此,中國雖然成為世界工廠而創造大量進出口,但其附加價值率則不如主要國家。
表1 主要國家之出口附加價值率變遷
整體而言,大型經濟體由於本國境內的產業鏈較為綿長,因而使得其附加價值亦多數留於國內,出口附加價值率較多;小型經濟體則是藉由融入全球價值鏈而專注於特定中間產品,例如:韓國、台灣、新加坡因產業鏈較短小而使得出口的國內附加價值率偏低。在全球專業分工的趨勢下,各國產業鏈皆向外分散而使出口附加價值率呈現下降的趨勢,由表1可看出不論大型或小型經濟體皆呈現此一趨勢。
全球價值鏈、出口附加價值、中間財貿易、台日韓競合、產業鏈重組、貿易替代效應、產業定位、比較利益、區域分工、國際市場競爭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