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力抗金融海嘯的夕陽武士——談紡織業的變招應對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力抗金融海嘯的夕陽武士——談紡織業的變招應對

劉靜容  (2009/10/05)    《台經月刊第32卷第10期》

金融海嘯掀產業波瀾

2007年下半年爆發的美國次級房貸問(subprime mortgage crisis),短期內重創全球金融體系;延燒2008年,隨著雷曼兄(Lehman Brothers)申請破產保護,宛如海嘯般的金融危機,來勢洶洶地衝擊著全球,進一步加速全球金融市場與經濟的衰退,形2008年全球經濟揮之不去的噩夢。根據金管會統計資料顯示,台灣金融業因次級房貸風暴所造成的損失金額425.72億元,占國內金融機構總資產0.1%,金融面直接損失並不大;相較之下,金融海嘯造成國際經貿局勢的變化,對於國內實質經濟與產業造成的衝擊影響更為深遠。

出口貿易向來為支撐台灣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力,但台灣主要出口國(如美國、歐盟以及中國大陸)皆因金融海嘯肆虐,而面臨經濟成長嚴重衰退的危機,其消費與投資支出的緊縮也導致進口需求減少,連帶衝擊支撐台灣經濟成長主要動力的出口貿易,作為台灣4大創匯產業的紡織業,自是無可避免亦受衝擊。為進一步探討國內紡織業,如何因應金融海嘯席捲後,面臨之嚴峻挑戰,本文自概述我國紡織業發展歷程出發,瞭解紡織業目前發展情形;其次探討金融海嘯對紡織產業帶來之影響;最後闡述紡織業應如何擺脫衰退陰霾,化危機為轉機,確保其永續經營優勢,進而蓬勃發展。

 

多年發展厚植紡織業實力

盱衡台灣紡織產業的發展歷程,1945年發展至今60餘年,由早期進口原料加工出口,轉變成提供石化工業原料,再配合進口天然棉與人造纖維棉為輔,發展出如人纖製造、織布、染整、紡紗、成衣及服飾品等產業,亦建構出完整的上中下游生產體系,因此本文探討之紡織產業,包含上游的紡織業及下游的成衣服飾業。年代紡織產業為政府重點發展的進口替代產業,憑藉著當時較為低廉的勞動成本,為國內賺進了不少外匯,在台灣經濟成長起飛階段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要角;之後於出口擴張時期開始自製人造纖維,不僅拓展既有棉製品市場,並滿足紡織業增加之原料需求,奠定了台灣人造纖維產業之紮實基礎(1)。之後在廣大的國際市場需求下,紡織業者不斷積極研發新產品,並更新生產設備以拓展國際市場,進而使得紡織產業成為台灣產業結構中最完整之生產體系,目前台灣紡織品已成為世界紡織品消費市場最主要的供應來源之一。

1  台灣紡織業發展階段
 

過去紡織產業為台灣最大的創匯產業,1981累計2008年,創匯總值超2,445億美元,為國家經濟發展重要產業之一,產業重要性可見一斑。惟受到勞工成本高漲、開發中國家市場競爭及企業全球化布局,一般紡織品及成衣服飾等勞力密集產業逐漸式微,整體紡織業產值及出口逐年下滑。時至今日,紡織產業雖然給人夕陽產業的印象,然而即使在台灣以資通訊產業為主的現在,紡織產業規模依舊不容小覷2008年台灣紡織產業總產值為新台4,467億元,出口值109億美元,進口值27億美元,創匯82億美元,為台灣4大創匯產業(附圖)。另根WTO公布資料顯示2007年台灣為全球5大紡織品暨31大成衣出口國,亦是全球高級人纖布料主要供應國之一。

機能性紡織品高附加價值差異化設計海外布局產銷整合品牌建立區域經貿永續經營異業合作金融海嘯對策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