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經濟變.辨.辯】製造業服務化發展趨勢

 

台經月刊

 

【經濟變.辨.辯】製造業服務化發展趨勢

林怡君  (2011/06/08)    《台經月刊第34卷第6期》

伴隨全球化與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國際分工日益深化與專業化,促使全球總體環境產生巨大改變與影響,國際產業發展思維轉向「製造經濟邁向服務經(service economy)」、「從硬體製造走向軟性製(soft manufacturing)」,透過服務業的協助與支援來加值製造業,提升製造業的國際競爭力,創造更大的比較利益優勢與利潤空間。


製造業對服務業依賴程度逐年提升

從西方經濟學Vandermerwe & Rada(1988)等對工業與服務業之生產活動的觀察,1980年代起,工業產品的生產融入愈來愈多服務作為中間投入要素,且產品消費過程包括大量的互補性服務,工業逐漸往服務化發展;此外,服務融入更多工業化生產方式,服務業走向工業化(例標準化)發展。從企業生產實踐中也發現,傳統製造型企業不斷向服務業拓展,使得製造企業與服務企業難以分辨OECD等總體統計數據亦顯示,製造業與服務業互為生產要素的投入來源和市場銷售,服務與製造呈現愈來愈明顯的融合現象(1)。

OECD的統計結果OECD主要國家1990年代中期後,約25%左右附加價值的服務嵌入在最終製品中,相較1970年代成長10個百分點。若從國家別觀察,美國是製造品嵌入服務較早的國家,1970年代服務業占製造業的中間投入比重高20%;而日本製造品嵌入服務業起步並不快,但其在20年內的擴增幅度是最高的(附圖)。

 

  服務業嵌入在製造品上的附加價值

 

根據李江帆、馬鳳(2008)OECD主要九個會員國之製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的互動關係,發現製造業對服務業的依賴程度1970年代16%提高21世紀初27%,表OECD國家之製造業服務化趨勢顯著Andy Neely(2007)抽樣全10,827家製造業者,進行目前所提供的服務項目相關調查(2),結果顯示有高82%的製造業受訪者有投入服務領域,而美(58%)是最重視服務化的國家,其次依序為芬(51%)、馬來西(45%)、荷(40%)與比利(37%),而台灣對此議題的重視程度約26%

製造業與服務業互為生產要素,製造業投資可帶動服務業投資,而服務業對製造業之生產有輔助與支援功能。根據上述研究結果OECD國家之製造產品內嵌入服務的比重,20世紀的30年間出現明顯的成長,製造業對服務業的依賴度與國家經濟發展水準成正向關係,全球製造業者朝向服務化發展的情勢明顯存在,創新高值製造服務之客戶導向的營運型態,顯著提升產業的附加價值,服務經濟成為全球產業的發展趨勢,雖然我國製造業對於服務化的重視程度仍有一段差距,但將勢必隨此趨勢進行產業結構調整。


製造與服務的關係

隨著國際分工愈來愈密集,「服務」對製造業發展的重要性愈來愈高,製造業者的經營活動離不開服務要素的投入,且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生產過程的複雜與專業,服務要素對製造業者的生產活動也愈來愈重要。此外,製造業者不僅向顧客販售實體產品,還提供服務產品,且服務產品占全部產品的比重愈來愈大,使得製造業與服務業的界限愈來愈模糊。

劉繼(2009)從成本、收益與就業三個角度來分析服務在製造業中的地位與角

從成本來看,許多製造業的生產成本中大部分是服務成本,包括產前成本(市場研發、設計、融資等)、製造過程中的成本(融資、質量控制、安全控制、設備維護等)、銷售階段的成本(物流、分銷網路與資訊等)、使用和消費階段的成本(維修、租賃、資訊服務、顧客培訓、軟體升級、抱怨處理、票據簽發等),與使用和消費後成本(報廢品回收與重新利用等)。

從收益來看,製造業提供的服務為其帶來豐厚的利潤,亦即服務是製造業者提升收入與利潤的重要手段Dennis & Kambil(2003)研究指出,售後服務以及零組件收入與利潤占製造業總收入與利潤25%40~50%Wise & Baumgartner(1999)研究指出,汽車產業、個人電腦與機車產業的服務收入相當於產品收入5~20倍,售後服務與零組件帶給汽車產業者將80%的收入以50%以上的利潤,而個人電腦與機車產業只有不25%的收入是來自於產品銷售。

製造業服務化產業升級價值鏈整合數據驅動客製化服務售後市場商業模式創新全球供應鏈服務經濟競爭優勢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