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科學園區之永續與競爭力探討——全球主要科學園區經驗分享
馬維揚 (2007/01/08) 《台經月刊第30卷第1期》
前言
矽谷效應在世界各地掀起了規模不一的高科技中心潮流,此一成功模式在1960年代的美國逐漸擴散,於1970年代傳播至歐洲,並在接下來的幾十年間盛行於世界各地。事實上,發展科學園區直到1980年代才真正蔚為風潮,成為最具吸引力的部分—區域發展模式之一,能提供重建地方經濟及產業成長的契機。
觀察台灣的發展經驗,1980年設立的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強調基礎設施支援、產官學研的交流合作、地方生產網絡的建立,以促成高科技產業群聚以及絕對優勢的形成。而台灣科學園區開發承先啟後地仿效竹科模式,例如:南科、中科等。自此,台灣的科學工業園區、加工出口區與工業區林立盛況不亞於近年大學產業的開放。然而,過去以製程優勢取勝的高科技量產型代工產業陸續西向中國,科學園區正有待統籌規劃新的轉型契機重新再出發。惟全島各縣市政府接踵設立科學園區的情況下,瞭解廣布全國的園區定位區隔及競爭優勢?資源如何分配與有效利用,成為現階段政府思考的重點。
雖以市場法則及民間開發公司彈性管理的模式,是可解決部分個別科學園區的問題,但若涉及全國科學園區資源配置與效率則未必有可行之道;加上都市與區域逐漸獨立,並互相競爭以爭取投資資金與專家,來創造就業機會及確保當地社會財富的情形日趨明顯。因此,須借鏡國外成功案例提供參考範例,是以本文將視野放在全球科學園區發展的經驗,並從中探討永續性與競爭力相關政策的重要課題。
科學園區發展的回顧與面對的新課題
科學園區的數量在1990年代急遽增加,在2000年代初期仍有持續成長的趨勢,由於衡量標準各異,很難推算出科學園區的確切數量。舉例來說,根據IASP(國際科學園區協會)的統計,2000年代初期的科學園區總數約700到850個,但若採用較寬鬆標準時,卻可高達1,240個。
而這些科學園區的發展及成就,都受到內在的研發與生產能力,以及外在的國際市場與競爭所決定。這些條件隨著時間不斷變化,園區的發展也必須因應而調整,甚至進行重大的轉型。例如:過去竹科為台灣開創出高科技產業的快速成長,展現出難得的成功結果,可以肯定必然有其特殊的優勢,然而現今國內與國際環境,與竹科創立時比較起來,已經面臨著相當大的改變,所以科學園區的經營必須在變動的環境中,尋找開發新的優勢。以下則為讀者介紹國際間成功的案例,作為本國園區未來發展之參考:
(一)歐美先進國家經驗
美國由於矽谷、128公路等成功經驗,可說是研究園區的大搖籃,大學、州與地方政府都大力投資此一政策,以增加高科技工作機會並提升該地區的吸引力。科學園區的眾多成功要素中,最重要的是文化背景,以矽谷為例,其獨特的企業文化就是不易被複製的。
科學園區永續、競爭力、全球化連結、技術創新、資源分配、產官學研合作、矽谷效應、國際化策略、財務獨立、彈性管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