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政經瞭望】從生態系觀點出發的創業政策思維——以新北市為例
林佳靜 (2021/09/09) 《台經月刊第44卷第9期》
前言
「生態系」係源於對於大自然環境與物種間共生及演進的觀察和描述。近年來,為了支援或加速創業的推進,除了創業家之外,許多不同類型的組織開始浮現,除最早的創業投資外,還有育成中心、共同工作空間及快製中心,到近年相當熱門的創業加速器等創育服務,這些組織也有著共生、促進創業的狀態,好似大自然中的「生態系」一般。不過,從公共政策角度看,對於創業生態系如何有效地支持新創的發展?除了支持創育服務外,還有哪些面向需要公共資源的挹注,或者更具體來說,完整的創業政策該注意到哪些面向,又該如何介入呢?本文嘗試從生態系觀點分析,並以新北市為例進行討論。
「創業」指的是為開創新事業所進行的所有活動,包括發想點子、撰寫創業計畫書、籌資啟動新事業、聘僱人力、開發產品或服務、進到市場把產品或服務賣出去以賺取利潤等具體的作為。而「創業家」則是指從事這些活動的個人或團隊,例如特斯拉(Tesla)執行長伊隆‧馬斯克(Elon Musk),或者國內從發展儲能電網生意,後來帶領電動機車Gogoro起飛的陸學森等都是。
那麼「創業生態系」具體而言指的是什麼樣的人事物?為何國際上在說明一個國家或一個城市的創業活動活不活絡時,經常以「創業生態系」的概念切入,進行個案研析以及創業政策研究?
例如Startup Blink (2021)所發布的Global Startup Ecosystem Index 2021中,台灣創業生態系全球排名第26名,較上年上升4名,泛太平洋地區排名第7名。日本(第21名)、韓國(第19名)這兩個國家仍維持上年的排名,台灣創業生態系的全球排名則正在推進中,縮小與日韓的差距。該報告指出台灣創業生態系前進的動力主要是來自商業環境這個項目的評比分數上升:硬體和物聯網全球排名第14名,健康產業全球排名第15名(注1)。另一個推力則來自國內區域創業的蓬勃發展,過去僅有台北市進入Startup Blink的全球1,000大創業城市榜單中,2020年新竹、桃園、台中、台南跟高雄都是新進榜的城市。以一個小國擁有六個潛力創業城市,Startup Blink稱之為台灣推動創業的重大成就,相當值得關注!
歷來最受國際各競爭力評比指標體系關注的全球創業觀察(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 GEM),自2018年起也開始以一個整體的分數呈現各國創業生態系的現況與改變。根據GEM 《2020/2021 Global Report》(2021),台灣創業環境的整體分數較上年度呈現全面性成長,其中以政府政策支持、政府創育計畫等構面獲得相對高的分數,顯示政策的支持是台灣創業生態系進步的關鍵。
創業生態系、生態系政策、創業服務、產業聚落、創業加速器、創新治理、生態系統、地方經濟、創業資金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