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國際政經瞭望】歐盟太空產業的創育與自主之路

 

台經月刊

 

【國際政經瞭望】歐盟太空產業的創育與自主之路

林姿儀  (2024/09/09)    《台經月刊第47卷第9期》

歐洲太空產業七成產值來自公部門計畫,且集中於四大航太企業集團和衛星應用服務領域,新創企業的平均募資規模亦偏小。歐盟若欲維持「新太空」時代的競爭優勢,勢必需強化歐洲本土太空產業的自主能力,以及優化太空新創的孵育環境。為此,歐盟制定《歐盟太空法》,建立成員國間太空產業市場共同標準,強化產業技術的研發與自產能力,並成立「歐盟太空資訊共享中心」和推動CASSINI Challenges等計畫,以鼓勵新創企業利用太空資源。

 

20247月初一項太空任務承載歐盟希望而升空,即歐洲太空總署(ESA)主導的「阿利安6型」(Ariane 6)火箭於法屬圭亞那的庫魯太空港首度試射並成功;該火箭搭載11顆大學微型衛星、回收艙及多個小型科學實驗品等17個酬載,被歐洲太空總署視為歐洲邁向太空自主並與美國分庭抗禮的重要里程碑。在此之前,「阿利安5型」(Ariane 5)火箭執行升空任務時,皆需仰賴競爭國的民間太空發射公司,如美國的SpaceX等。

就在阿利安6型首射的前幾天,歐洲氣象衛星營運商Eumetsat宣布調整2025MTG-S1氣象衛星的發射計畫,將原定使用阿利安6型火箭更改為使用美國SpaceX獵鷹9號,理由是較能確保發射結果,此舉重擊歐洲太空總署、法國國家太空研究中心(CNES)等歐洲太空機構的長期努力。事實上,歐盟將太空自主發展的希望放在阿利安6型,但因研發過程多所波折而延宕期程,迫使歐盟在202310月與美國SpaceX簽署協議,委由該公司的獵鷹9號攜帶兩顆伽利略導航衛星。

這兩個事件突顯了歐盟發展太空產業的矛盾與挑戰:欲支持歐洲境內太空產業以提升自主能力,但在衡酌成本與可靠性因素之下,又面臨到美國民間太空公司的強勢競爭。以下本文將剖析歐盟太空產業發展概況、優勢領域與限制,進而探究歐盟推動太空產業創育及自主的策略藍圖。

 

歐洲太空產業的優勢項目為衛星應用服務,尤其是地球觀測與監測子產業。歐洲業者主導全球EO產業鏈的最末端,即資料分析與洞察決策服務,占2021年全球營收市場逾50%,領先美國。

 

歐洲太空產業概況

根據2023年歐洲太空產業協會(Eurospace)發布之報告,2022年歐洲太空產業最終產值為82億歐元,支持近5.8萬全時約當工作人數,主要集中四大太空企業,如空中巴士(Airbus)、衛星製造商泰雷斯(Thales)、火箭推進器製造商賽峰集團(Safran)及衛星服務科技李奧納多跨國企業(Leonardo S.p.A)。歐洲太空企業的營收主要來自歐盟委員會、歐洲氣象衛星組織(Eumetsat)及各國政府計畫,占2022年總產值約67%55億歐元),歐洲境內外民間商用委託僅占26.7%22億歐元)。衛星應用服務為歐洲太空產業的優勢項目,2022年最終產值為36.6億歐元,占當年度總產值約45%;其次為地面系統服務,2022年最終產值為17.5億歐元,占當年度總產值約21%;火箭發射項目的發展尚未成熟,2022年最終產值為12.1億歐元,占當年度總產值約15%(表1)。

歐盟太空政策太空自主權衛星產業太空產業創新太空新創公司衛星應用服務軍民兩用技術發射服務資料共享平台歐盟安全戰略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