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優化「首席評議專家」機制,帶動科技計畫治理革新
王睦鈞 (2018/10/09) 《台經月刊第41卷第10期》
成立首席評議專家室對我國科技計畫治理的重要性
2016年中研院王佑曾院士曾拜會科技政委,就「台灣科研計畫管理機制創新與培養大型科技計畫管理人才」等議題進行討論。王院士認為台灣經濟要能夠再起,優化台灣整體創新體系是政府重要任務,其中優化創新體系的關鍵就在於政府要能夠確實做好「選題」與「治理機制」。選題就是選擇對的議題,選擇台灣有發展差異化機會的科研計畫題目,能夠促使科研計畫有效鏈結新興技術開發與市場需求,能夠逐步累積與有效運用台灣產業優勢,能夠開發可產業化的產品、系統與服務等。而治理機制就是建構有效促成創新的計畫治理機制,例如能夠賦予管理團隊快速決策與當責(accountability)的管理機制。
經行政院科技會報在第11~12次會議的討論後,2017年5月成立首席評議專家室。這代表政府已有決心矯正當前研發市場失靈的現況,並跳脫現行計畫管考制度的限制,進行科技計畫治理的創新實驗。
「首席評議專家室」藉由招募具備技術、創新、商業領域之專業人才,專責全程深入參與重大科研計畫之審議及管理,以檢視及輔助重大科研計畫之有效執行。目前首席評議專家室組織結構依五加二產業創新方案及重大政策方案區分為三群組,全程參與相關計畫之預算審議、執行、管考等作業流程(附圖)。
附圖 首席評議專家室組織結構
理想上,首席評議專家的角色定位是搭配產業發展情境,由科技計畫規劃、執行、管考等計畫全生命循環階段,評估科技計畫是否在合理的發展路徑上。亦即,首席評議專家應能協助各產業創新方案或重大政策方案,凝聚產學研關於技術及產業中長程發展的共識。此外,首席評議專家也要扮演政策推手(facilitator),對執行單位在規劃研發議題、評選研發專案、管理研發進程中,給予適時的協助。
實務上,由於首席評議專家為行政院層級的「空降」角色,不僅要和六大產業創新方案推動中心密切合作,也必須和部會定期或不定期舉行溝通交流會議,在雙方磨合的過程中,很容易會讓部會覺得有「多重管考」的感受,而對首席評議專家產生消極不配合,甚至積極對抗的不良效應。
首席評議專家、科技計畫治理、DARPA、產學研合作、政策推動、創新治理、科技預算、產業發展、研究管理、公共政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