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淺談全球價值鏈分工挑戰下台灣產業的關鍵定位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淺談全球價值鏈分工挑戰下台灣產業的關鍵定位

林虹妤  (2020/09/08)    《台經月刊第43卷第9期》

全球價值鏈議題近年受到諸多國際機構及經濟學者專家熱烈探討,尤以2017年揭開美中貿易戰序幕後,延續至武漢肺炎爆發對世界經濟的全面影響發酵,更加突顯該議題的重要性與討論度。這其中的變化與幾十年來全球化趨勢蓬勃發展下所形成全球分工態勢有相當大的關係,當中國在2001年加入WTO後,透過產業供應鏈自主化、不公平補貼政策與掠奪式併購手段,逐漸翻轉全球供應鏈的分配樣貌。

所謂全球價值鏈分工是指一個產業或企業在全球展開不同的價值鏈環節(如研發設計、代工生產、品牌銷售等階段),這明顯有別於單一產業主要侷限於一國之內的生產布局型態。隨著全球經濟發展帶動國際運輸更為方便,當國際分工開始出現,透過企業跨國投資手段,讓各國技術差距開始縮小甚至於消失,使得企業生產要素成本差異之重要性更為突顯,各國之間進而形成各自負責生產鏈,以致於形成垂直分工的大量貿易型態。依據各國力行專業分工原則下,台灣透過鑲嵌於美日生產鏈分工體系,由美日提供前瞻研發能量與關鍵技術,台灣透過政策引導與重點產業的資源集中發展,在全球產業鏈中掌握半導體發展優勢,並占有一席之地。
 

全球價值鏈趨勢變化:面臨美中貿易戰與武漢肺炎疫情兩大衝擊

在全球產業價值鏈中,各國主要依據天然資源稟賦、地域限制、經濟體制與市場規模等條件進行分工式合作,進而形成高度專業化與緊密企業供應夥伴關係(如產業群聚、衛星工廠)之特殊性,促進各國的經濟發展與社會富裕。然長期下來其影響卻好壞參半,正面影響包括帶動全球經濟成長與就業、提升所得水準減少貧困,另一方面亦加速世界不公平與大規模環境汙染等負面環境影響(注1)。

針對全球價值鏈變化,WTO曾透過比較2000年與2015年兩段時期的全球貿易資料分析後發現(注2),若從直接貿易的角度來看,在2000年全球價值鏈分工體系中,發現全球共有三大供應樞紐(supply hub),美國、日本、德國,分屬於美洲、亞洲、歐洲重要的貿易中心,依據地緣關係進行重要連結,連結主要來自於鄰近國家,這樣的平衡情況卻在中國開放加入全球貿易體系後開始移轉。基本上來說從2015年的貿易結構觀察,歐洲和北美結構上改變不大,但亞洲卻出現巨大變化,中國取代日本成為全球出口供應樞紐,且重要連結不僅侷限在亞洲,開始擴展到美洲、歐洲等地,也就是說三大供應樞紐之重要連結開始出現跨域情況。

若考慮間接貿易情況來看,中國已經開始取代美國連結度上重要性,使美國角色朝向邊緣化,這樣情況在特定產業(如ICT產業)則更加明顯。以2015年貿易分工狀況顯示,中國ICT產業明顯取代日本地位,成為亞洲供應樞紐,而韓國和台灣成為重要次要樞紐(sub-hub)角色,這也使得美國與日本出現產業外移現象,主要衡量原因是美日有大規模的FDI投進中國,進而加速中國ICT產業發展,甚至這幾年中國ICT出口有超過一半是外商所生產製造。

全球價值鏈垂直分工水平分工產業轉型數位轉型供應鏈風險新南向政策美中貿易戰COVID-19產業布局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