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我國專業人才培育之盲點——以台灣海洋產業為例
高仁山 (2007/02/09) 《台經月刊第30卷第2期》
ICT產業的崛起,瓦解了人才培育的均衡
我國過去一、二十年來科技產業於國際上表現亮眼,尤以ICT產業最為突出,帶動了相關的金融、服務等產業發展,也產生大量人力需求。由於這些產業的工作環境、薪資待遇佳,工作危險性、勞力密集度低,造成了對其他成熟型產業的磁吸效應,使人力大量往科技產業及服務業集中。為了因應此一時空背景下需求的快速成長,過去專業人才培育方針也不得不做出調整。於是十數年來大多數的五專轉制成一般大學或技術學院,職校也轉制成一般高中,使這些學校失去原有培育產業專才的特色及功能,專業技術人才供給的重要來源頓時瓦解。
從產業競爭力角度而言,專業人才流失現象是許多成熟產業面臨最嚴重的問題。事實上,台灣經貿發展的動力,不光只是來自科技產業和服務業,台灣有許多具有特色之成熟產業表現一樣出色,例如自行車產業全球第一,遊艇造船業產值全球第四,五金、水產養殖、蘭花養殖等都於全球名列前茅。但是這些產業卻都反應出一些共通的心聲:從業人員年齡層老化卻找不到優秀的人才入行,學校教出來的人才無法符合產業界的實務需求,既使有,不是待不久就是不肯吃苦耐勞,使專業技術無法傳承,而導致產業流失、外移。
筆者認為,成熟型產業所面臨到的問題,若是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心態來應付,到時將會又陷入一個惡性循環,真正問題的核心,必須有系統結構性思維及長期計畫性的規劃,才可獲得妥善解決。本文以海洋產業為例,探討產業專業人才培育供需落差及盲點,藉此引申產業專業人才培育方針是否能有更好的作為或調整,從此出發,重新活化教育,促使產業與教學研界連結互動,使人才重新流向其專業領域、學以致用,進而促進我國產業整體競爭力提升。
海洋產業對我國之重要性與利基
台灣地理位置四周環海,有長1,600公里的海岸線,海洋資源豐富多樣化,國家社經發展與海洋密不可分。與台灣接臨的海底大陸棚,尚富含許多礦物、天然氣、石油等經濟資源。這個四周環海的天賦特性是天然屏障,也是台灣所擁有最大的天然資源,加上周邊黑潮、南中國海流及大陸沿岸流,使我國在這個不足世界0.3%面積的島嶼卻有著超過世界十分之一的海洋生物種類,其海洋生物的多元性是全世界專家學者所公認最高的,也是海洋研究界所欣羨的。這些生物資源不僅止於供給人類食用,其中有許多攸關未來生物科技發展的關鍵,例如金門特產「沙蟲」,經過提煉可用來作為分子機器人研究,這些都是台灣的寶藏,全人類的瑰寶。
從戰略位置來說,台灣地處太平洋與歐亞板塊之折衝,亦為亞太花采列島之軸心位置,不論東西面還是南北面,均控制了亞太地區重要的海運航道,加以美、日、中等主要國家環伺周邊,更顯戰略樞紐的地位。海上維安亦或是海權的維護,都是我國主權和及基本利益不可或缺的一環。
從經濟發展史的角度來看,人類在16世紀前貿易是由陸路運輸為主,16世紀後則以海路運輸為主,到了今天的21世紀,雖說航空器也成為運輸的選項,但是全球主要的貿易運輸方式還是得依賴海運。從1624年荷蘭占據台灣時,便以台灣做為輸出、補給的轉運站。台灣第一次站在世界的舞臺,以鹿皮、蔗糖、茶葉揚名於國際。換言之台灣係以貿易起家,貿易靠船隻,船隻靠海洋(李筱峰、劉峰松,1994),故海運對我而言是經濟命脈之所在。
再者,以國際發展趨勢來看,發展海洋事業的重要性可由兩點簡要述之:(1)環境變遷、全球暖化已成為全世界眾所關切的議題;(2)在環境保護及計畫性發展的前提下,經濟海域及大陸棚的資源如何開發利用。海洋是地球維生系統中最為重要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要有效的因應全球暖化的問題,除了人類要克制對於陸上、大氣、海洋的環境汙染外,尚須深入瞭解海洋環境生態,以回復海洋功能為大原則。其次,過去百年來工業發展,使陸上資源漸漸枯竭,未來各國所著眼的資源開發必然會朝海洋移動,包括水資源、替代能源、礦物資源、生物資源、觀光資源及航權等,這從國際社會間主張經濟海域擴展至200海哩的動機可以看出。
海洋產業、專業人才培育、產學合作、技職教育、人才供需落差、教育革新、職業價值觀、科技產業磁吸效應、教育政策、產業競爭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