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景氣衰退對創新研發資源之影響——探討我國創新政策應有之思維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景氣衰退對創新研發資源之影響——探討我國創新政策應有之思維

徐佳豪  (2009/07/05)    《台經月刊第32卷第7期》

全球景氣衰退已成事實,然而在這個經濟的寒冬,我們能否有更積極的作為,化危機為轉機、因勢利導,在全球經濟結構大幅調整的同時,以更澄澈的思維,有效規劃創新研發資源的分配,以取得更有利的競爭地位呢?本文將由全球經濟衰退狀況的探討作為開端,點出一些重要的趨勢與我國受衝擊的狀態,並進一步借鏡歷史,也就是上一波的網路泡沫,觀察不景氣對研發創新資源配置的影響,以及兩者的作用對廠商績效表現的影響,最後綜合以上觀察,提出我國創新政策應有之思維。

 

全球經濟衰退概況

(一)次級房貸到經濟衰退

20074月,由「新世紀財務公司」開始破產,接20~30個以上次級房貸放款公司,也因為節節上升的高額利率,帶來的強制執行法拍問題,宣告歇業或申請倒閉,其中新世紀財務公司還是美國第二大的貸放放款企業。這些次級貸放公司的失敗,導致總值價6.5兆美元的房貸市場開始崩跌,引爆了所謂的次級房貸風暴,當然無可避免的,掀起了美國房地產和經濟低迷的骨牌效應。

但是風暴並沒有就此在房產業止步,由於不動產證券化的愈形普遍,且這類的證券通常提供較高且穩定的報酬率為吸引力,因此許多投資銀行普遍握有與次級房貸相關的有價證券。然而由於這些投資銀行,沒有經歷1930年代的金融風暴,因此在經營的規範上,並沒有受到一些重要制度的約制,例如:經歷過年代的傳統金融業(即一般的商業銀行),由當時的經驗,學習到必須有金融危機與政策因應的相關制度,像是存款保險制度、自有資本協定8%以上)等。

這些不受規範的投資銀行,像是雷曼兄弟、美林等,其財務槓桿可能可以高25~40倍之間,平均則可能達35倍,而一般的商業銀行的水準則可能10~15倍之間。因此當風暴爆發時,這些投資銀行金流乾涸與倒閉的速度,遠遠超過過去經驗可以理解的範圍。像是雷曼兄弟2008年中,受到次級房貸風暴連鎖效應波及,在財務方面受到重大打擊而虧損,致使股價下跌到低1美元(2008917US$0.10),陸續裁6,000人以上,並尋求國際間的金主進駐。2008915,在美國財政部、美國銀行及英國巴克萊銀行相繼放棄收購談判後,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申請破產保護,負債6,130億美元。整個破產的過程可能在一個月內就反應完畢,美國政府大概也沒有料到身為美國4大投資銀行的雷曼,竟然沒有辦法等到相關救市方案出爐,就提前倒下。

接著許多投資銀行也相繼出現經營上的危機,這是由於金融創新,像是金融資產證券化、衍生性金融商品等,讓投資銀行之間以及其與商業銀行之間,彼此緊密連結,因此風暴才會無法停息,且因為雷曼的倒閉,讓銀行之間彼此的拆放款更加緊縮,也加速了槓桿過高的銀行(尤其是投資銀行)直接面臨倒閉的危機。面對壞帳的持續增加、一波又一波的倒閉浪潮襲來,美國房市、全球房市還有全球股市的價值快速蒸發,就算體質還算不錯的商業銀行,也面臨了資產負債表上資產價值的直接縮水,因此紛紛開始緊縮銀根,儘可能的保有一定的流動能力,甚至必須有更多的增資活動來維持自有資產率。

商業銀行對信貸的態度愈來愈保守、愈來愈緊縮,這樣的情形開始不僅止於銀行同業間的拆放款,也開始擴及到對一般企業的信貸項目,於是除了金融業之外,在一般產業中,體質不好的企業或是財務槓桿過高的企業也開始面臨資金周轉不靈,甚至倒閉的危機,於是企業開始放緩投資、緊縮成本,甚至裁員。而一般的民眾也開始對整個金融體系不信任,以致於對於房市、股市的投資抱持更加保守的態度,且必須承受來自金融風暴所帶來的直接損失,像是自有資產,如房屋、股票的價值縮水,甚至面臨金融風暴帶來的間接效應,即由一般企業端成本減縮導致的無薪假、裁員等,使得薪資縮水、失業率攀升,一般民眾面臨可能的失業危機,以及沒有穩定的薪資金流的不確定性。這一連串的連鎖效應與交互作用,終於讓一個次貸風暴演變成讓全球景氣嚴重衰退的信用危機,且是所有層面的信用危機(1)。

創新政策景氣衰退研發投入資源鬆動開放式創新租稅優惠產業規劃新興市場科技布局技術領先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