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施建生專欄】薩繆森與費利曼

 

台經月刊

 

【施建生專欄】薩繆森與費利曼

施建生  (2012/04/10)    《台經月刊第35卷第4期》

自20世紀下半葉以來世界上只有兩位最著名的經濟學家,一位是薩繆森(Paul A. Samuelson, 1915~2009);一位是費利曼(Milton Friedman, 1912~2006)。兩位都是美籍猶太人,都在美國芝加哥大學受過教育,薩繆森是於1932年1月2日中學還沒有正式畢業就進去了,讀的是大學本科的經濟學系;費利曼則亦於同年秋天到該校研究院,讀的也是經濟學。前者在1935年大學畢業後因獲美國社會科學研究會之獎助金,不得在原校繼續攻讀而只得轉到哈佛大學繼續學業;後者則於1933年獲得該校之碩士學位,因後獲哥倫比亞大學的獎助金而轉往繼續進修,但一年後又回到芝加哥繼續學業,他們兩人亦都曾獲諾貝爾經濟學獎,薩繆森是第一位美國人在1970年獲得的,費利曼則於1976年獲得。以上是兩人經歷相似之處,但從對經濟學中各種問題的見解論,兩人則南轅北轍,迥然而異。一般地說,薩繆森是當時新興的凱恩斯學派的先驅者,費利曼則是傳統的古典學派的闡揚者。例如以當時世界經濟面臨的嚴重的停滯膨脹(stagflation)的問題則有不同的識見。關於費氏對此問題的意見,筆者曾在本刊上期中詳加分析,現可將薩氏的看法略加說明。


一、學術思想迥異

薩繆森認為停滯膨脹是現代經濟社會中的一種不可避免的新病症。何以他有此看法呢?這就須對通貨膨脹之根源先作一探究。

一般地說,它的起因基本上有下列兩個:第一、需要的增多。這是最早提出,也是最為流行的傳統說法,對於由此而產生的通貨膨脹,一般稱之為「需要拉動的膨脹」(demand-pull inflation),或簡稱為「需要膨脹」(demand inflation)。那麼,需要何以會增多呢?這基本上可以說是由於經濟發展的結果。因為這樣,一般人所得當可增加,消費自亦可隨而增加,結果不免就會遇到貨物之供不應求的情形,所謂「太多的錢,追逐太少的貨品」,物價自然上漲。同時,在經濟發展之下,私人投資,甚至輸出都會不斷增加,這也會增加對於資源之需要方面的壓力進而促使漲價。

以上所說的還只是私人需要方面的情形,此外,政府所需支出亦日益增加。其所以致此,主要是由於今天各國政府所肩負的任務都已增多,例如,提高國民就業水準,促進經濟成長,增加社會福利等等工作,都須積極進行,這樣支出就須增加。這時如其不能增加稅收以作因應,自惟有增加貨幣發行或向人民商借,結果其預算就不能平衡而有赤字。這種赤字支出自會增加對於各種資源的需要。當各種資源都已充分就業時,如再增加總合需要自會引起價格的上漲。

第二、成本的提高。以上這種說法是針對充分就業時的情形而提出的。但是,有時儘管就業尚未達到充分的階段,物價還是會上漲的。這又是何故?經濟學家就提出另一種解釋。這就是所謂「成本推動」(cost-push)。這種說法是將通貨膨脹之產生歸因於企業界與勞工界雙方所具有的壟斷力量。正由於他們都有這種力量,於是他們所出售的貨品與勞務的價格都能增加。這些貨品的價格與勞務的價格(工資)就是一般生產的成本。現在成本既然上漲,則其所製成之物品的價格自然也要漲了。這就是所謂「成本推動的膨脹」,或簡稱為「成本膨脹」。由於這種膨脹是與失業同時存在的,今天也就稱之為「停滯膨脹」。

這種「成本推動」理論的根據大概如此,工會總是希望能增加自己成員的絕對工資以及在國民所得中所占的份額。因此,要求的總是會超過勞動生產力的增加,這種生產力是會隨著技術的改進與所使用之資本設備的增多而增加。工會的這種要求往往可以如願以償,這是因為企業界自身也有壟斷力量,他們儘可以將由成本所引起的增加,轉入消費者所付的價格之中,而不怕銷路的減少。但是,當他們這樣做時,工人所獲得實質工資就要減少了,將會造成國民所得中所占之份額增加的企圖無法實現。於是工會就會進而與企業主談判,要求之工資增加額又會超過生產力的增加額。這時企業主自然又會慨然接受,結果當然又是相應將其物品之售價提高,以為補償。這樣工資與物價就不斷地輪番上漲,宛如螺旋之向上轉一樣,通貨膨脹乃不可免。

薩繆森費利曼停滯膨脹混合經濟貨幣政策成本膨脹需求拉動經濟學思想諾貝爾經濟學獎經濟學爭辯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