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亞洲政經瞭望】美國印太戰略對亞太區域經濟整合之影響

 

台經月刊

 

【亞洲政經瞭望】美國印太戰略對亞太區域經濟整合之影響

陳文彬  (2018/05/08)    《台經月刊第41卷第5期》

2017年美國總統川普利用上任後首次出訪亞太區的時刻,說明美國新政府之亞太戰略布局。他在出席亞太經濟合作(APEC)會議之際,在越南峴港的公開演說中公開提到了「印太(Indo-Pacific)區域」的概念,並提及願意與各國分享「我們自由與開放的印度―太平洋區域的願景」(our vision for a free and open Indo-Pacific)。他還認為,在APEC以外的國家努力參與之下,這個地區已經進入印度―太平洋的新篇章(new chapter for the Indo-Pacific)。

川普提出印太戰略,對目前已完成或正進行中的區域經濟整合已投下變數,亦即將印度與亞太區域一起思考,會加深目前區域經濟整合困難度。尤其在美國退出「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以及「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談判尚未完成之際,將印度納入區域合作的角色也將使區域朝多極化發展,而美國則更加強化其核心角色。本文將從印太地區的發展以及川普的現實主義外交戰略,檢視印太戰略對區域經濟整合的影響。

 

印太戰略的發展

「印太區域」一詞並非川普首創,早在2010年美國企業公共政策研究所(AEI)出版的研究報告即指出:「確保印度―太平洋地區的安全,將會是美國及其自由盟友下一個世代外交及雙邊關係的主要挑戰」(注1)。此外,日本也曾提出有關印太戰略的相關論述,2012年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提出「安全保障鑽石」的概念,以強化印太區域角色。安倍希望在日、美、澳「太平洋鐵三角」基礎上,加入印度來建立「安全保障鑽石」,期望從太平洋到印度洋的廣泛的海域,一同來阻止中國的海洋發展戰略。而川普的印太安全戰略則在其現實主義的概念基礎,再加入安倍的「安全保障鑽石」,作為其東亞、太平洋及印度洋區域安全及經濟戰略(注2)。

在川普提出印太戰略後,美國國務院在2017年4月進一步對自由開放的印太戰略給出了比較詳細的解釋,還特別說明了「自由」和「開放」兩個概念。

美國國務院亞太事務副助理國務卿黃之瀚(Alex Wong)在向媒體簡報時,也提及美國印太區域戰略,他特別指出在戰略中應強化「自由」和「開放」兩個概念。其中的「自由」包含有兩個層面意義:第一是在國際層面上,希望印太地區的國家不要受到強制威懾,可以按照主權國家的方式選擇自己的道路;第二,在國家層面上,希望各國在優良執政、基本權益、透明度及反貪腐等方面變得更加自由。

關於「開放」則意指「開放的海上通道和空中通道」,這些開放的海上通道是該地區的生命線,對印太地區以及全球都非常重要。黃之翰更提到,「開放」的第二層意涵,指的是基礎設施建設。他說,印太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存在差距,目前需要更大的區域融合及更大的經濟增長。他還強調:「我們希望以正確的方式說明區域國家改善基礎設施建設。能真正促進融合並提升參與國國民生產總值的基礎設施建設,而不是拖累他們」(注3)。

在美國國務院對川普的印太區域戰略做出詮釋後,我們大致可歸納美國印太地區的戰略圍堵中國的海上擴張,以保護美國在太平洋及印度洋的通行為首要目標,其手段除透過傳統的民主價值同盟外,也期待在經濟上協助東南亞及印度半島國家進行基礎建設強化,進而建立經濟上的連結。

印太戰略美國優先區域經濟整合CPTPPRCEP雙邊貿易現實主義經濟戰略安全合作離岸平衡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