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台灣參與APEC 30年的總檢評析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台灣參與APEC 30年的總檢評析

廖舜右  (2021/04/09)    《台經月刊第44卷第4期》

    APEC秉持開放與尊重的政策對話,為區域尋求共享經濟繁榮的目標,成員涵蓋環太平洋地21個經濟體,龐大的經濟實力與緊密的互動模式,成為亞太地區最重要的組織和論壇APEC旨在促進會員間的貿易投資自由化、便捷的商業交流及技術合作,主要以開放性的對話,及全體的共識做成決議,不具強制的拘束力,也沒有成文的規章條文APEC架構下有眾多會議,從經濟領袖會議、部長會議、各委員會與小組會議等次級論壇。不同層級有不同的會議頻率,透過定期的會議進行對話,讓亞太地區的連結更加緊密與團結,同時所包含的議題十分廣闊,除傳統的經濟貿易,也納入許多與貿易相關的跨領域議題,如:文化、能源、食安、婦女及災害應變等,可謂相當多元。

我國1991年以「中華台北」的名義加APEC,其重要性不僅是因APEC為我國退出聯合國後,所參與最高層級的政府間組織,同時也是台灣提升國際能見度,以及發揮國際影響力的重要場域。對此,台灣向來積極參APEC會議及活動,政府相關部會平均每年派員出席200場會議,與會總人數超1,500人次,積極APEC當中融入亞太區域經濟整合機制,同時強化與會員經濟體的關係,爭取相關會員支持台灣加入亞太地區重要的區域協定,如「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及「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同時,透過雙邊會談,積極加強與各會員之務實與互惠合作。

在台灣參APEC30年的經驗當中,慢慢形成我國參與國際組織的模式,本文希望從中評APEC對於台灣而言,扮演什麼樣的角色;而過去針對台灣參APEC的評估,多採取條列式彙整,說明政策、執行與成果等面向,本文欲透過反向思考,並提出一個假設情境,如果台灣沒有參APEC,台灣將面臨哪些挑戰?同時,透過高度與廣度的視角,進一步突APEC對台灣的重要性。
 

如果沒參加,台灣必然缺乏接軌國際規範的機制:ISPSAEO為例

由於台灣在國際舞台的劣勢,不僅發揮空間受限,同時也使得我國在國際制度當中,容易被邊緣化,如同身在遊戲中卻被排除在遊戲規則之外。這樣的結果,對台灣最大的衝擊除了無法與國際制度接軌,也可能出現安全問題,此APEC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APEC的架構底下包含眾多議題,而台灣落實會員國應盡之責的同時,便成功對外產生連結。

舉例而言,「國際船舶和港口設施保全章程(ISPS code)為國際海事組(IMO)通過的決議,目的在於保護船舶、港口與工作人員,這項章程產於美911恐怖攻擊的時空背景,以美國為首,呼籲各國充分採取反恐措施以及訓練,為了實ISPS,船舶及港口設施必須進行許多的保全訓練、管理和作業計畫。台灣並非聯合國成員之一,當然亦非國際海事組織的一員,我國理應不受該章程規範,然而若不與該機制同步,我國不僅出現安全上的漏洞,同時可能受到國際上的歧視。對此,台灣透APEC所建置的相關評估指標執ISPSAPEC也會追蹤會員國執ISPS的情形並進行回報,以確APEC地區法規與國際相關規範接軌。

APEC 30年國際經貿合作貿易投資自由化多邊合作亞太經濟整合國際認同自助人助精神CPTPP區域影響力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