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政經瞭望】農業生態系關鍵要角之國際案例研析
廖茹 (2023/11/10) 《台經月刊第46卷第11期》
農業生態系是一種更積極的合作模式,生態系的成員所處的領域差異性愈大,在交流和資源互補共享上愈能創造出新的產品或服務,跳出原有的市場,開創新市場,這樣的合作可讓雙方均能獲利,同時也能促進產業進化與轉型。本文探析英國潔淨科技公司(CCm Research)、印尼Batut城市等國際案例,說明循環再利用業者及旅遊業者皆可作為生態系推動之基石者,協助跨域串聯技術、知識及資金來源等,以克服產業困境。
農產品的生產過程包含生產、加工、倉儲、運銷及剩餘物處理等階段,各階段有不同業者相互配合,然而一直以來多為單向互動之產業鏈運作模式,於現今我國農業面臨農地狹小、資源缺乏及人力不足等問題,即缺乏應對之彈性。為解決上述情形,本文提出推動產業網絡化的策略,回應我國農業遭遇之挑戰,故參考商業生態系之模式,藉由強化各業者間的合作、互利,串接各階段資源,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及效益,使得產業運作可由多個相互關聯、依賴或互補的組織、企業、產品及服務組成商業環境,參與的對象包含生產者、供應商、消費者、合作夥伴、競爭對手及政府機構等角色,且各自有不同的利益和目標,並琢磨各參與者間的合作、競爭及互動,形成不同於以往產業鏈概念的生態系。因過往常會以產業鏈中的生產者作為生態系之基石者(核心業者)去思考,然而呼應農業的多元型態,基石者亦可能會是農事服務業者或農業剩餘物處理業者等對象,故本文藉由探析英國潔淨科技公司(CCm Research)、印尼Batut城市,說明循環再利用業者及旅遊業者,皆可作為生態系推動之基石者,協助跨域串聯技術、知識及資金來源等,以克服產業困境。
農業產業鏈涉及生產、加工、倉儲、運輸、銷售及剩餘物處理等環節,各環節間分別有不同對象參與,包含主要角色、參與角色、支援型角色。完善的產業鏈涉及政府輔導、監管、市場推廣、技術創新及永續發展等多面向工作。
我國農業遭遇的挑戰
台灣農業受到自然環境限制,農耕地有限且分布不均,多屬小型農家型態,資源難以整合,再加上近年農村人口外移及受到少子化影響,使得從農人口老化,以2020年農林漁牧普查結果得知,農牧戶管理者平均年齡為64.4歲,造成實務經驗難以傳承,又因農業所得普遍偏低不穩定、國際市場競爭及肥料飼料價格飆漲等因素,影響青年投入從農意願。若以長期發展觀點來看,可將問題主要分為農業勞動力老化不足問題、農地保護問題、產業結構問題及產銷通路問題等面向,向下延伸之問題詳參附表。台灣農業面臨的問題,同時也提供產業升級的契機,分別有設施設備面與制度面等,因此透過政策制定、創新技術研發及農民的積極參與,即可協助我國農業永續發展。
農業生態系、資源共享、基石者、產業升級、永續發展、循環經濟、旅遊生態系、合作策略、國際案例、社會福祉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