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中國在APEC扮演的角色
莊朝榮 (2012/09/06) 《台經月刊第35卷第9期》
確保APEC基本主題和茂物目標
自從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以來,已開發國家經濟陷入衰退,全球貿易因而銳減。由於全球產能遠大於需求,各國為降低本國的失業率,採取貿易保護措施,進行貿易制裁之可能性於是大增,導致背離APEC貿易投資自由化的「茂物目標」。從2008年的G20高峰會與APEC領袖峰會、2009年的G20倫敦峰會與東亞峰會,以及2010年的APEC領袖峰會,雖然各國都不斷重申拒絕貿易保護主義的宣言,但在此期間,各國利用反傾銷的貿易競爭手段,從未間斷過,其中又以中國面對的國際貿易保護爭端最多。作為全球貿易依存度最高的中國,推動區域貿易自由化以確保對外貿易的穩定發展非常重要。由於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開發中國家,受到各種貿易保護主義的衝擊,對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的主張格外迫切。
APEC是國際上追求貿易投資自由化,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重要平台之一。開放市場對促進亞太地區的持續增長與創造就業機會至關重要。早在1994年於印尼召開APEC峰會上通過的茂物目標,已開發和開發中成員即分別承諾,於2010年和2020年前實現貿易和投資自由化。推進區域內「貿易暨投資自由化與便捷化」和加強「經濟與技術合作」一直是APEC成立至今的基本主題。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員梅新育(2010)指出,在APEC領袖峰會中,中國首要關注的課題是,確保APEC基本主題和茂物目標不被架空。
一直以來,在APEC內美國等已開發國家側重推進貿易暨投資自由化與便捷化,而忽視經濟與技術合作,中國則強調兩者不可偏廢。在APEC峰會上,推進區域自由貿易和經濟與技術合作兩大傳統主題,應為正在迅速發展的中國等開發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創造更公平、更穩定、更可預期的發展環境。尤其是中國對美國的經濟訴求,主要包括: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放寬高科技出口、保證中國在美國投資的安全、中國企業到美國投資時美國減少設置政治障礙等。
對抗美國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壓力
2011年美國國會參議院不顧中國和國內工商團體的強烈反對,通過了「2011年貨幣匯率監督改革法案」,該法案要求美國政府對所謂匯率被低估的主要貿易夥伴徵收懲罰性關稅,此舉被認為主要在逼迫人民幣加速升值。在全球經濟復甦減緩的前提下,為了扭轉國內的危機,美國把強化亞太戰略作為國內經濟復甦的重要關鍵。美國在2011年APEC峰會上繼續向中國施壓,要求中國加快人民幣升值速度,並拋出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Trans-Pacific Strategic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簡稱TPP)以制衡中國。但中國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樊綱指出,美國的貿易逆差和失業等結構性問題,不是人民幣匯率造成的,即使人民幣大幅升值,也無法解決美國面臨的問題。美國應該儘快採取措施,放寬對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限制,並為中國企業赴美投資提供有利的環境。中國的匯率政策是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仍在繼續穩步推進改革中。中國在2011年G20峰會上已承諾要增大匯率靈活性,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表示,一再要求新興市場升值貨幣、減少出口,並不會帶來平衡的增長;相反地,只會令全球經濟陷入平衡的衰退,使可持續增長成為不可能。
自從2005年7月中國實施匯改以來,人民幣已升值約30%。按照IMF在G20峰會上討論過的標準,外貿順差占GDP應控制在4%以內,根據EIU的統計資料顯示,2011年以來中國貿易順差占GDP的比例明顯下降,從2010年的4%,降至2011年為2.8%,2012年以後該比例預測更將逐年下滑,人民幣低估的可能性不高。中國商務部部長陳德銘亦曾在2011年APEC峰會期間指出:(1)近年來,中國進口速度一直快於出口,對外貿易順差逐年、逐月減少;(2)中、美兩國貿易統計資料存在較大差異,兩國建立溝通機制以來,每年都對雙方的統計數字進行比對分析,美方實際逆差數據大大低於之前公布的資料;(3)中國對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總體平衡,順差幾乎全部來自美國;(4)對美順差中,近80%來自加工貿易,60%來自美資企業;(5)加工貿易環節中,在中國的增值比重僅占產品總值的15~20%。以上事實說明,人民幣匯率目前基本處於合理水準,即便做出調整,也無法解決美國的逆差問題。中國願擴大自美進口,促進雙邊貿易平衡,但美國卻將很多產品列入管制範圍,減少對中國出口近千億美元。
APEC機制、茂物目標、貿易保護主義、人民幣匯率、TPP挑戰、自由貿易區、區域經濟整合、中美經貿爭端、中國角色轉型、亞太成長戰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