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中、美貿易摩擦對中國產業之層面評估
莊朝榮 (2012/02/09) 《台經月刊第35卷第2期》
金融危機後貿易保護主義興起
自從金融海嘯爆發以來,先進國家經濟陷入衰退,全球貿易因而銳減。由於全球產能遠大於需求,各國為降低本國國民的失業率,採取貿易保護措施,以及進行貿易制裁之可能性大增。從2008年的G20高峰會、APEC領袖會議,到2009年的G20倫敦峰會、東亞峰會,雖然各國都不斷重申拒絕貿易保護主義的宣言,但該期間,各國利用反傾銷的貿易競爭手段,可從未中斷過,其中又以中國面對的國際貿易保護爭端為最多。
2009年9月美國決定對中國輸美輪胎,實施三年內分別加徵35%、30%和25%的懲罰性關稅後,同年10月7日又宣布對從中國進口的無縫鋼管發起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而歐盟部長理事會亦決定對中國輸歐的無縫鋼管徵收17.7~39.2%的最終反傾銷稅。歐盟委員會官員表示,歐盟地區幾乎所有行業都提交要求,對中國商品加徵保護性關稅的申請。除了歐美等已開發國家,2009年9月以來,阿根廷、印度、巴西、墨西哥等開發中國家,也先後對中國產品發起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
世界銀行(World Bank)資助的全球反傾銷資料庫(Global Antidumping Database)顯示,自經濟危機開始以來,世界各國利用WTO的規定發起反擊,以限制來自中國的進口。Bown(2009)指出,美國對中國輸美輪胎徵收額外關稅,國際社會的保護主義色彩將更為強烈,原因有三:(1)產業界根據特保、反傾銷等政策而要求對中國施加新進口限制的案例自2008年以來持續增加。當前中國面臨的新進口限制不僅來自於美國和歐盟,且大多來自印度、巴西、阿根廷、印尼、南非和土耳其;(2)2001年中國加入WTO時的指導性規定,只要有一個國家對中國進口產品實施了特保限制,其他所有WTO成員國便可立即採取相同做法,而無需就本國產業是否受到損害展開調查;(3)在實施新的進口限制方面,大多數國家仍以美國為指導,也將紛紛仿效。
對中國實施貿易保護主義措施的理由
除了世界經濟危機會進一步加劇貿易保護主義的傾向之外,多年來各國紛紛對中國採取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其理由不外是,對於中國主要以出口勞力密集型產品的經濟體而言,大多是以環境、技術、勞工標準等為藉口發起貿易保護主義措施。還有,與日俱增的技術性貿易壁壘,也是對國際貿易構成重大的威脅。曾志超(2009)則指出,中國製產品挾著價格優勢,在全球市場所向披靡,各國相關產業備受衝擊,使得中國成為眾矢之的,為各國施行貿易保護措施的首要目標。
通常挑起貿易救濟手段,表面上是訴諸公平貿易,但背後通常隱含著產業策略動機,例如:此次美國對中國輪胎的懲罰性關稅,顯然也是在為美國汽車業供應鏈破壞、重新洗牌的當口爭取時間。印度於2009年1月宣布,基於公共利益考慮,將在六個月內禁止從中國進口數種玩具,但並未提供任何具體理由。印度也打算以國防安全為由,限制外國電信設備進口,而此法案事實上主要是針對中國製造的通訊設備,這些限制到後來會不會累積成為正常化與正當性,恐怕這是世界工廠的中國所可能必須面對的挑戰。
綜言之,其他國家對中國實施貿易保護措施的主要理由是,中國製造的產品價格過低,其主要因素是,中國勞工的工作環境很差。Harney(2008)指出,自1990年代,中國出現社會責任稽查員後,的確讓世人對於僱用童工、奴工,以及危險工廠場所,有了更高的風險意識。1990年代初期,非政府組織與歐美國家工會開始對海外生產的西方跨國企業施壓,許多品牌商和零售商用來保護商譽所採行的制度,其實並無法大幅改善中國勞工的處境。事實上,跨國企業實施十年的稽查制度,並未為中國的工作環境帶來具體改善。造假及影子工廠使得危險環境、超低薪資、超時加班現象依然存在。因此,最重要的是,中國要減少給予其他國家實施貿易保護措施的藉口,有必要從勞工工作環境的根本改善做起。
貿易保護主義、反傾銷調查、人民幣匯率、清潔能源、智慧財產權、337條款、中美摩擦、產業升級、外資企業、全球供應鏈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