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文化發展與永續未來:解析聯合國《文化與永續發展評估報告》
白卿芬 (2016/12/20) 《台經月刊第39卷第12期》
探討人類生存環境與永續性(sustainability)之關聯,是近年來熱門之議題,尤其是在地球暖化、極端天候現象影響人類生活後,「永續性」為世界各國所重視,其中,「文化」在對於永續性之貢獻,被視為不可或缺之要素。
就定義而言,永續性是為研究「永續發展」與「環境」之科學(Kahle & Gurel-Atay, 2014)。永續發展並非時至今日才有之新概念, 追溯歷史,1987年聯合國大會發表 《我們共同的未來》(Our Common Future,注1)裡,對永續發展即有清楚定義―「需要符合現在的需求,並且不會損及下一代之需求」(注2)。自1987年以降,永續發展被列為聯合國總體典範目標,在訂定工作目標之時,皆會要求要符合永續發展之原則。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認為永續發展乃由社會(society)、環境(environment)、文化(culture)與經濟(economy)四面向構成(UNESCO, 2016: v),而該四面向彼此互相連結;其中,文化被認為解決所有問題之重要根源,因為文化為人類活動與決策之表現,倘若要能在經濟環節上完成永續發展目標,文化更形重要,缺乏文化思考將無法真正解決經濟問題(Torggelr et al., 2015)。
此種以人為本之思考,在發展議題上漸漸取代上世紀僅追求GDP,缺乏對環境、社會與文化著墨之論述;學者David Throsby (2010: 192)認為,由以「商品中心」(commodity-centred)轉成「以人為中心」(human-centred),不僅是典範移轉(paradigm shift),也加快聯合國發展計畫(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UNDP)發表《人類發展報告》(Human Development Reports)之計畫。
永續典範轉移:從政策研擬到評估
如前所述,文化與永續發展之討論,自《我們共同的未來》後,將近有30年之時間,而UNESCO主要負責檢驗兩者之關係。在此背景下,UNESCO提出「政策」(policies)與「實踐」(implementation)檢證之道;經由多年之辯證,UNESCO最近所公布之文化永續發展政策,乃根據聯合國憲章之精神,而將內容明訂於「中程策略37 C/4」(Medium-Term Strategy 37 C/4)文件中,在此文件中對於2015~2030年永續發展議題,有詳細規範與討論。
於2015年接近年底,UNESCO正式出版《文化與永續發展評估報告》(UNESCO's Work on Cultur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valuation of a Policy Theme)一書,該報告植基於文化與永續發展政策發展,而提出評估方式,藉以思索政策設計之適當性與完成性,特別是文化與永續發展之議題,具有延續性,故透過準確之評估,能適時反應與修正政策設計。
本研究擬對《文化與永續發展評估報告》做深度分析,以此為基解析文化與永續未來之相關議題。
《文化與永續發展評估報告》研究範疇與方法
UNESCO將文化與永續發展之工作劃分至文化部門,如前所述,「文化」與「社會」、「環境」、「經濟」為永續發展四支柱,與「和平」及「安全」息息相關,若要衡量文化與永續發展,需進行「跨領域」之綜合評估。
文化永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公約評估、文化政策、環境保護、社會發展、文化多樣性、跨領域合作、生物多樣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