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亞洲城市文化交流與文創產業的發展策略
許世璋 (2013/09/06) 《台經月刊第36卷第9期》
城市的起源
城市的雛形及其發展,初始是為了供給當地貴族或是領主相關的物資與服務,因而在城堡或官邸的周圍形成不同功能的小型聚落。也因為人口的聚集,為了服務生活於不同聚落的人民,誕生了交易市場,終將不同的小聚落串聯形成為城市,是為政治因素所發展而成的都市。但在政治因素隨著時間而消逝後,這些過去的大型都市逐漸由政治中心退居為文化中心,成為文化城市或歷史之都,如日本的奈良、京都、我國的嘉義市、台南市等。
鄰近重要礦產的聚落,亦因資源的開發逐漸發展出相關的工業,並吸引人群的聚集。為了能夠服務工業與相關從業人員,於是聚集其他人口從事不同的服務業,以滿足產業與居民的需求,進而形成工業都市,如中國的鞍山。此外,古代為了能夠滿足不同政治都市的物質需求,不同地區的特產會在各城市間互通有無,而水路交通要衝之地,自然成為商人駐足休憩之地,逐漸形成聚落以滿足商務人士的需求,如驛站與旅店,批發市場的出現形成商人間交換販賣物品的地方,逐漸形成以服務業群聚的另一種城市風貌,特別當這些城市占據主要國際交通要衝時,將會形成金融服務業的群聚,日後進一步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如東京、香港與新加坡等亞洲三雄。
都市人口集中度不斷提升帶動亞洲城市間的交流
無論是政治文化中心、工業重鎮、或是商業型態的都市,因為多起源於產業發展,工作機會使人口匯聚,又因人口聚集加速了產業群聚 (Marshall, 1980)。在產業與人口交互影響下,都市的土地利用率不斷提高,而依據地價競租理論(Alonso, 1964),高附加價值產業將集中於都市的核心地區,而附加價值較低的產業,則會逐漸移至都市的邊緣,因此農業與工業移往都市的邊陲,都市則以服務業為主要產業,以服務城市居民的各項需求,成為現代大型城市的基礎型態。在城市逐步發展之磁吸效應下,人口不斷移入都市,單一都市因為資源有限,為了取得發展優勢,尋求與其他城市的交流,如姊妹市(sister cities)或雙胞胎市(twinning cities)等,並逐漸深化至城市間的合作,如公共建設、教育、經濟與社會發展等等(de Villiers, 2009),進而形成一個綿密的C2C網絡(City to City Network, UNDP, 2000),以滿足居民多元化的需求。近年亞洲國家等新興市場的經濟崛起,依據聯合國世界城市展望報告指出,亞洲都市人口占國家的比重由1950年的17.5%成長至2011年的45%,城市人口集中度不斷提高,新興國家由開發中邁向已開發的過程中,城市不斷的擴張,為了能滿足城市居民多元化的需求,亞洲城市間的網絡聯繫愈行密切,彼此的交流與合作將與日俱增。
亞洲城市的文化發展策略
隨著亞洲新興國家的快速發展,城市快速成長,同時也帶動城市居民所得的快速累積,人民也逐漸從對物質生活的追求,移轉至尋求休憩與心靈的滿足。另一方面,亞洲國家在歷史上,受到中國古文化、佛教、以及日本文化的影響,具文化連結性,未來亞洲城市的交流與合作,將會由經貿往來轉向文化交流與文創產業上之連結,以滿足城市居民對於休憩與心靈上的需求。
例如「酷日本」(Cool Japan),即彙結日本內容相關產業,透過跨產業形成大型展覽活動(CoFesta),以日本內容商品共同行銷的概念對海外進行宣傳。除了吸引認同日本主流文化的國外城市居民(哈日族)前來參與外,更因內容產品呈現多樣性,增加國外消費者對該商品的喜愛機率,進一步形成次文化圈,如拉麵飲食的生活習慣,進一步提升外國對於日本文化的認同感與印象。而文創產業所帶來的貢獻,依據世界文創產業大國的資料,韓國2010年文創產業所創造的產值高達72兆韓元,約新台幣2.2兆元,出口總值將近31億美元(王仁甫、許世璋,2013)。英國在2009年文創產業所創造的毛附加價值約360億元英鎊,出口部分則貢獻約89億元英鎊(王仁甫、許世璋,2013)。
(一)文創合作的策略形成
1998年韓國提出「文化立國」的發展戰略,透過文創產業的強力發展,弭平當時製造業被重創的經濟體系。城市同樣可以透過經濟、產業、或是人民的需求形成策略,擘劃城市未來的印象與價值,並透過思考城市擁有的硬體資源、軟體制度,以及連結軟硬體的人力資本,為文創產業的發展立基,比對市民的價值觀與城市的目標是否一致,找出城市能否建構出文創核心的能耐。而資源、制度與人才,可以透過與其他城市的合作或是制度改革來解決,但市民的價值觀與城市發展文創的目標相違背時,會形成推動的阻礙,政府必須透過價值主張的方式,逐漸轉化市民的價值觀。整合城市的目標與核心能力後,就要開始思考哪個國家的文創產業核心能力與本城市具有互補效果 (Andrew, 1996),可以相互提升產業技術,增加這些候選國家與本城的文化連結度,提高合作的成功機會,在極大化雙方國外消費的前提下,決定文創產業的合作城市以及所採行的文化脈絡。
中日韓合作、環黃海經濟圈、自由貿易區、區域經濟整合、產業合作、貿易投資、經濟交流、城市合作、區域發展、國際市場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