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區域整合下我國紡織業生存之道
吳曉慧 (2007/12/10) 《台經月刊第30卷第12期》
完整的產業供應鏈
我國紡織業在歷經60年的發展,逐步成為世界級的供應大國,擁有完整的產業供應鏈聚落。自1961年起我國紡織業開始外銷,隨後逐年成長,在2001年以前,幾乎年年都是我國創匯第一的產業。然而1990年之後隨著工資上漲、勞工短缺、台幣升值等問題不斷惡化,許多低價紡織品在國內生產已無獲利空間,加上全球環境變遷,中國大陸與東南亞等國家興起,挾其廉價勞動力與低廉的土地成本優勢,使得我國紡織業面臨低價競爭的威脅,而開始產生外移的情形。
紡織配額取消與區域整合盛行
2005年取消了實施十餘年的紡織配額制度,使得紡織成衣進入自由競爭時代,訂單數量不再受到紡織配額限制,而是以紡織品的品質、成本以及完成速度成為在這競爭中獲勝的關鍵。再加上區域經濟整合盛行,使得區域內國家更加緊密,而產生貿易移轉效果,訂單轉移至生產成本低廉的中國、東南亞以及南亞開發中國家,造成全球成衣價格大幅下滑,對於台灣而言,「紡織配額取消」與「區域整合」兩者皆造成負面效果,其中對下游成衣產品之衝擊最為嚴重。
區域經濟整合的盛行,產生貿易移轉的效果。以美國市場為例,美國過去一直是台灣紡織業最大的出口市場,在北美自由貿易(NAFTA)成立之前,1991年台灣紡織成衣輸美總值達29.5億美元,占美國紡織成衣市場的第三位,市占率為10.60%。然而在1994年墨西哥加入NAFTA,美國紡織成衣進口市場中,我國成衣在美國進口市占率由1991年的10.60%,下降至1995年的5.71%。而各國紡織成衣被墨西哥替代的比率也快速增加,我國由1991年0.9039%上升至1995年的3.277%。此外,以南美洲的巴西被替代比率(注1)最大,由1991年的8.9281%快速攀升至1995年的22.0353%,至1998年已墨西哥成為美國紡織成衣最大進口國。由此可見,對於排除在東亞區域整合的台灣,貿易轉移效果對我國產生的負面影響甚大(附圖)。
附圖 1990~2006年美國進口市場中墨西哥紡織業替代各國比率
另外,根據中經院(2005)針對東協加一或是東協加三對我國產業發展之模擬結果,可以發現不論是東協加一或是東協加三的自由貿易協定對我國紡織產業出口影響大。東協加一將使我國紡織業出口減少346百萬美元,減少幅度2.87%;若為東協加三將使我國紡織業對外出口減少1,557.8百萬美元,減少幅度高達13.08%。因此在台灣未能參與亞洲區域經濟整合下,對我國紡織產業影響程度頗大(表1)。
因此在東亞經濟整合發展趨勢下,紡織業者應注意其可能發展,及早擬定因應措施。
紡織業、區域經濟整合、東協加一、產業升級、技術創新、機能性紡織品、自創品牌、供應鏈佈局、貿易移轉、台灣紡織競爭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