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體驗經濟發展趨勢及典範案例
曾子容 (2018/08/08) 《台經月刊第41卷第8期》
PwC最近發布「2018消費者體驗的未來」調查,主題為「體驗是一切」,指出消費者願意多花16%的金錢購買高品質的客戶體驗,說明消費者開始轉移金錢的支出方向,產品與服務的價值已不再是透過性價比進行衡量。這個調查結果也呼應美國的未來學家托夫勒(Toffler)的論點:「人類社會在經歷產品經濟、商品經濟和服務經濟三個階段後,已進入體驗經濟階段」。比起單純購買商品與接收服務,消費者更加重視的是互動、感受以及體驗的過程。
體驗經濟的重要性
「體驗經濟」為因應消費型態改變產生的趨勢,說明比起購買商品本身,消費者更加重視購買商品過程所獲得的體驗。近年來,更因為消費意識型態崛起、科技技術的進步,消費者開始將注意力以及金錢支出方向,轉移至新價值的經濟型態。顧客消費行為的改變,促使企業端開始思考商業模式的轉型,無論是透過內容加值或導入科技工具等優化整體流程,跨領域或跨產業的合作變得更加普及。
深究過去產業發展成效可知,過去以工業經濟為主的成長規則已不適用,國內外民間消費對經濟成長的貢獻趨緩,反之,與體驗經濟概念相符之產業,帶動另一波新商機。因此,企業開始跳脫過去硬體思維的模式,重新思考產品與服務要如何吸引顧客的注意力,也就是說,企業按照體驗經濟的內涵,從生活與情境出發,塑造感官體驗以及思維認同,不再用性價比思考獲利模式。
基此,許多企業將閒置空間活化,或將場域重新設計,透過「體驗經濟」的特性(注1),如強化消費者五感體驗,進行消費流程的重新設計及創造,抑或將傳統產業轉型,納入複合式、手作動腦、故事與話題等元素,讓顧客能夠體驗新型態的消費模式,進而維持彈性的經營能力,形成一種把空間轉化為具經濟價值的產業方向。
因此,企業若能掌握體驗經濟趨勢,轉以增加美學或科技工具運用,重視體驗或感動的消費型態與過程,可提高產品或服務在同業間的鑑別度,以及消費者的黏著度,進而帶動產業關聯效益,掌握潛在產業商機,讓產品與服務的買賣不再只是單純的消費過程,而是可藉由提升服務品質、融入特色體驗與提供知識等,強化與顧客間聯繫、創造顧客的感動與滿意度,激發更多創新思維。
體驗經濟、顧客體驗、產業轉型、品牌價值、消費趨勢、跨業整合、數位行銷、創新服務、情境設計、客製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