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從日韓產業軟實力的發展檢視產業競爭模式的轉變
賴逸芳、游凱文 (2013/02/05) 《台經月刊第36卷第2期》
軟實力的重要
近年來,「軟實力」的議題持續發燒,各國紛紛投入軟實力的強化,經濟部所研擬的2020台灣產業發展策略主軸之一亦即是「厚植產業軟實力,優化產業結構」。而軟實力的發展為何顯得重要?
世界經濟論壇(WEF)在評估各國競爭力時使用三大次指標,包含:基本需求(basic requirements)、效率提升(efficiency enhancers)和創新與成熟因素(innovation and sophistication factors),也就將各國經濟發展程度區分為要素驅動、效率驅動及創新驅動三個階段(表1)。台灣的經濟發展階段剛好位於效率驅動轉型為創新驅動的轉換期。
表1 WEF競爭力驅動因素
過去台灣經濟產業發展的主軸即是利用追求效率的提升,以達到降低成本(Cost Down)的目的,然而目前這種藉由量產等「Cost Down」行為以賺取利潤的方式,已到達發展的瓶頸,應另尋其他經濟成長模式,從「Cost Down」的產業競爭模式轉變為以創新驅動發展為主軸的方向,重視利用「價值提升」的方式強化產業競爭力,以提高產品附加價值及企業國際競爭力,也就是軟實力的強化(圖1)。
圖1 台灣經濟發展階段分野
韓國發展軟實力的模式與效益
韓國是產業競爭模式轉變最強烈的例子。歷經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後,金大中總統將文化產業明訂為韓國21世紀重要產業,試圖以文化立國提升國家競爭力。因為韓國意識到迪士尼產值大過IBM,韓國要出口150萬輛汽車,才抵得上「侏儸紀公園」的總產值,因此韓國1999年制訂文化產業振興基本法,2001年成立韓國文化產業振興院,2009年整併推展文化機構,由韓國文化振興院(KOCCA)整合了韓國廣播影像產業振興院、韓國文化產業振興院、韓國遊戲產業振興院、文化產業中心、韓國軟體振興院、數位化文化產業集團。
韓國文化振興院除專責推動國家文化內容產業,定期舉辦各類型國際文化活動展示國內文化與新科技結合之最新發展趨勢,並於中國、日本、美國及英國等地設立海外事務所,負責支援管理韓國文化內容行銷國際等事宜。
根據韓國文化振興院的調查,2011年韓國內容產業銷售額為82.4兆韓元,較2010年度增加14.3個百分點(表2),從業人數59萬人,增加2.5個百分點(表3),出口金額達4.7兆韓元,也較2010年度增加(表4)。
表2 韓國內容產業銷售額
表3 韓國內容產業從業人數
表4 韓國內容產業輸出金額
在韓流、韓國流行歌手(K-POP)以及智慧型手機帶動的應用,使韓國內容產業的輸出實力,在歐債危機下受到全球景氣影響程度小。
歐洲風暴下,韓國內容產業輸出金額仍成長27.8%(表4),而根據韓國文化振興院及電影振興委員會的年度預算,文化振興院一年投注約新台幣46億元輔導支援影視內容產業,電影振興委員會一年投注約11億元輔導支援韓國電影產業,從輸出額來看,2010年整體內容產業輸出約93億元,2011年約119億元,回收率約1.6~2.1倍,韓國長期在影視內容市場的耕耘已經得到了成效,但是,其最重要的效益並不僅止於此。
韓國整合行銷輸出所捲動的回收引擎
韓國當初是結合製造業中汽車(如現代汽車)、家電(如三星、LG)、化妝品(如The Face Shop, Leneige)等推展海外市場的製造商,共同贊助製作戲劇節目,再由政府政策支援低價推廣銷售,在海外市場播出時,韓國企業亦會同時購買韓劇播映時段的廣告,增加海外播映機構播映韓劇的意願,最後再由這些製造商品的銷售啟動整體的回收引擎(圖2)。
軟實力、價值創造、產業升級、文化產業、品牌行銷、創意經濟、跨領域融合、韓流、日本品牌、消費者體驗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