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創新與社會價值
高仁山 (2006/04/05) 《台經月刊第29卷第4期》
論我們生活上的創新,大多數人第一個印象大概會想到科技面的「改進、創造與發明」的新產品,如愛迪生發明電燈,馬可尼發明無線電。這樣的概念並沒有錯,但卻不完整。事實上科技的「創造與發明」所涵蓋的只是我們社會上演進歷程的一環,社會必然有需求,才會促使人們去創造新的事物來改善生活上所相關的一切事宜,所以可以說科技面的創新與發明是社會發展下必然的產物。但並不是每一種科技上的創新都會引發社會面的創新,而是成功的創新案例,在接受了社會及市場的嚴格考驗後,成為大眾所能接受的常態之後,才會形成社會及經濟發展的驅動力。而社會考驗科技創新的當時,其實社會本身也是在進行著「學習、實驗、調整、適應、轉化」的社會創新程序,以學習如何適應、接受與優化科技所帶來的改變。
歷時百年,工業革命終演變為社會常態
當我們探討到底是科學發明與創新導致社會演變,亦或是後者主導前者時,以武斷的觀點回答這個問題並不恰當,因為這是社會發展現象上一體兩面的問題,差別只是認知不同,所獲得的答案也是從不同的觀點來詮釋。假設一項科技被發明,然而社會上沒有人知道,也沒有人會應用,社會型態不會為其做出調整,人們的生活也不會因其而改變,那就表示其重要性及社會價值並不為人們所認同及接受,很快的這項科技就會退出市場,更不用說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驅動力。
舉例來說,觀人類歷史近幾百年來社會的演進,從農業社會演變到工業社會,工業社會演變到資訊社會,這三個階段的社會型態改變,本身就是社會創新的歷程。從這之間觀察到,當人類社會從農業社會邁入工業社會時,蒸氣機被發明了,也就是新的動力及能源被科學證實可以應用在經濟生產上,而蒸氣機的發明也帶動了輪船、鐵路及蒸氣火車頭的發明,也被應用到紡織工業以取代人工。這些案例,以我們今天的認知來講,似乎是天經地義的,毫不奇怪,因為這些都已經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或是過去生活的一部分。但是以生活在1800年代初期的人們來講,它們卻是非常可怕的改變,因為這些科技上的發明改變了人們生活的型態與步調。生活在當時的人們必然的會對這些改變產生抗拒,而接踵而來的是一連串的社會適應及抗爭歷程,直到這些科技發明被大多數人們所認同,也就是這些科技發明已被證實是有其社會價值及存在的必要性時,它就會形成為一個社會常態,而背離社會常態的則會被漸漸的遺忘、淘汰掉。而從工業革命的開端,到工業社會成為西方社會的常態,這一段歷程前後花了約一百年(AD1800~1900)。
工業社會邁入資訊社會
近數十年來,台灣以及大多數的先進國家也逐漸的從後工業社會(Post Industrial Society)步入學者們定義為資訊社會時代的前期。而我們可以觀察到近30年來,在我們社會上什麼消失了,什麼新出現了:大電腦、電子計算機的發明到個人電腦的出現,手持無線電到行動電話的出現,錄音帶隨身聽到MP3、iPod的出現,撥號電話到網際網路的出現,黑白電視到液晶及電漿電視的出現,電視遊樂器到網路遊戲的出現,傳統雜貨店到7-11的出現。不可諱言的,這些創新或發明目前可以說是正在融合進入我們社會生活常態的一部分。最為明顯的影響是工、商業及年輕族群。而這些因素可能是帶動社會進步的一部分動力來源,但卻不見得會是社會的唯一的動力來源,因為目前的社會環境,還正在考驗這些新科技或是新的商業型態是不是符合我們需要?有沒有明確的社會價值?才會決定什麼該捨什麼該留,而我們的社會應如何改變,才能適應這些新的科技及社會現象。
創新與社會價值、科技創新、社會創新、資訊社會、工業革命、知識經濟、資本主義、社會主義、數位化轉型、社會適應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