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施建生專欄】李嘉圖對貨幣問題的識見

 

台經月刊

 

【施建生專欄】李嘉圖對貨幣問題的識見

施建生  (2011/02/05)    《台經月刊第34卷第2期》

   19世紀末英國牛津大學經濟學教師肯(Edwin Cannan)曾說:「在英國政治經濟學的歷史上,所有流行的錯誤想法中,沒有一種比認為李嘉圖學派及其時期的經濟學幾乎都是抽象與不切實際的更為巨大的了。(Edwin Cannan, A History of the Theories of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in English Political Economy from 1776 to 1848, Routledge/Thoemmes Press, London, 1999, p.383)這的確是事實,因為李嘉(David Ricardo, 1772~1823)畢生討論與著述的內容,可以說都離不開當時英國所面臨的三大問題,即貨幣價值、農業困難與國債負擔三項。現可以他首先參與貨幣問題討論的情形略加說明,以為例證。至於其他兩大問題的討論,當待日後再分別加以敘述。


一、金塊主義的論爭

1793年英國與經大革命後的法國從事歷史上所謂拿破崙戰爭後,由於面對戰費的籌措,同時又要維護國內經濟的安定,曾發生了一場激烈的爭論。當時歐洲主要國家大致上都在推行金本位制,國際收支都以此制為基礎,對於國外的開支就須以黃金的輸出來完成。同時,國內流通的紙幣的兌現,亦須有充足的黃金準備以為因應。在這兩種對黃金緊急需求的情勢下,英格蘭銀行原有的小量黃金殊無法應對。英國政府乃1797年通過一項禁止銀行對紙幣從事兌現的法律,這一法律一直維持1819年。在這段期間,英國推行不兌現的紙幣本位,當時物價上漲,國際貿易發生逆差,紙幣英鎊的外匯貶值,於是引起財政當局與經濟學界人士的關懷,都想要求出其原因,期能有所解救。結果產生兩派的主張,一派認為這種情形是由於銀行券的濫發所造成,主張國家應規定發行銀行券必須有十足的黃金準備;另一派則認為銀行券的增減是物價漲落的結果,不是它的原因,只要規定銀行對其發行的紙幣必須負兌現之責已足,不必十足準備。前者被稱為「金塊主義者(bullionist)後者則被稱為「反金塊主義者(anti-bullionist),兩派各堅持己見,辯論極為激烈,這就構成英國經濟史上著名的「金塊主義的論爭」(Bullionist Controversy)

當李嘉圖先1809年發表「黃金的價格(The Price of Gold)一文,又於翌年發表「金塊的高價(The High Price of Bullion)一文,這場辯論可謂已到了最高潮。在此之前,已有一些小冊子出版,其中最著名的是宋(Henry Thornton, 1760~1815)1802年所著的「英國的紙幣信用(The Paper Credit of Great Britain)。他是一位銀行家,也是下院議員。他這部著作極為約翰.司徒.彌(John Stuart Mill)1848年出版的巨著「政治經濟學原理(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所稱許。這不是一部富有卓越思想的著作,但對貨幣在國內與國際間的擴張與減縮,則有細密且平衡的分析。他詳盡地追索貨幣與物價之間的間接關聯,也就是貨幣數量的變動先影響利率,然後再由利率的變化而影響物價。同時,他也說明貨幣數量不但影響物價水準,還會影響產量的變化,並指出後者會隨著前者的增減而增減。他進一步地提出一種「強制儲蓄(forced saving)的概念,認為在充分就業的狀態之下,經濟成長仍有可能,因為貨幣數量擴增引起物價上升後,使一般所得並未同時隨而增加的人不得不減少消費,而產生了儲蓄的效果。

李嘉圖對宋登的這些見解並不完全接納,並憑其優異的稟賦將複雜的情況簡化成幾個重要的變數而加以發揮,結果終於使他在貨幣發展史上所產生的影響超越了宋登。但是我們不可認為李嘉圖的天才只能發揮於抽象的推理,當其面對實際情況時就無能為力。事實上,他具有一個事業成功者智慧豐富的頭腦,對於實際世界的瞭解並不亞於對意想世界的揣測。這可從他對鮑森奎(Charles Bosanquet)的反駁中得到充分的證明。鮑氏顯然富有廣泛的商業經驗,認為物價之所以上漲,是由於貨物缺乏與賦稅加重,不是由於貨幣過多。

他攻擊李氏的「金塊的高價」一文,認為這僅僅是一位理論家的見識,而要以「事實」他稱為「不能否認的證據(irrefragable proof),將之推翻。李氏在答覆他的文中說:「我建議要檢視的就是這些證據,如果我不能顯示它們(這些「事實」)完全是無稽的,我相信這是我的無能,不是這些原理本身有任何的錯誤。」Reply to Mr. Bosanquet's Practical Observations on the Report of the Bullion Committee, The Works and Correspondence of David Ricardo, ed. by Piero Sraffa with the collaboration of M. H. Dobb,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1951~1955,共有十卷,以羅馬數字標明其次序,嗣後此書簡Works,此處引Works, III, pp.159~160)後來他在該答覆中就指出這些「不可否認的證據」所用的統計資料,早已被原始提供Mr. Mushet所否定,認為是不正確的。(Works, III, p.66)

李嘉圖金塊主義貨幣數量學說金錠計畫紙幣發行英格蘭銀行通貨膨脹金本位國家銀行貨幣穩定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