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產業動態SNG】科技計畫邏輯架構與推動策略

 

台經月刊

 

【產業動態SNG】科技計畫邏輯架構與推動策略

林佳靜、王偉鴻  (2018/08/08)    《台經月刊第41卷第8期》

前言

近來為優化我國科技計畫管理機制,行政院科技會報持續調整科技預算配置機制之外,由於我國現行科技計畫缺乏長期效益評估機制、績效評估實證基礎不足等挑戰,精進「科技計畫管理機制」成為關鍵政策議題。我國科技計畫治理因缺乏規劃邏輯與各種層次的評估面向,導致績效指標經常只停留在產出的概念,無法觸及效益、影響及目標等可以真正為國民生活或經濟社會帶來改變的層次。

本文初步檢視部會中程綱要計畫的決策流程後,發現前述議題應是來自:

1.計畫規劃時偏重投入與成果產出的討論,較少檢視計畫目標的合理性。

2.未與時俱進優化科技計畫評估做法與指標。因投入在評估做法與指標的研究能量不足,所以在台灣需要更多能夠產生技術創新與經濟、社會影響的科技計畫的同時,缺乏契合中程綱要計畫的關鍵指標,於是計畫審查時相當仰賴領域專家的專業與直覺判斷。然而,整體運作中缺乏討論架構與誘因讓領域專家深入了解計畫運作。

3.資料收集與管理。衡量科技計畫產出、效益及影響的相關資料普遍缺乏,特別是市場端或應用端的現況參考值(Baseline),導致即使有契合的指標設計,卻因資料無法支持而難以適當表達成效。

對照歐盟整體的科技創新政策架構計畫(Horizon 2020, 8th Framework Programme, 2014~2020)及美國DARPA (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等計畫規劃做法可以發現,我國科技政策計畫的規劃階段缺少一套邏輯原則及架構從源頭串起計畫目的與設計、策略規劃、短中長期成果及課責性,再展開科技計畫長期影響及目標的合理評估面向。因此,本文根據NABC (Need, Approach, Benefit-cost, Competition)模型提出科技計畫邏輯思考原則,在計畫規劃階段重新思考並檢視一些關鍵問題及邏輯判斷,這也是美國DARPA在評估是否投入各種高風險計畫時會思考的問題(附注):

(一)計畫目標

這個計畫要做什麼?

(二)如何差異化

1.計畫指出的內容目前是怎麼做的,而目前的做法有什麼限制與困難?

2.計畫要進行的方式/途徑和創新之處,會成功的理由是什麼?

3.這整件事情跟誰有關,如果計畫成功了會造成什麼改變?

(三)認知計畫推動的風險

1.執行整個計畫的風險是什麼?

2.需要多少時間/預算完成工作項目,達成所提的目標。

(四)計畫管理

期中期末要如何驗證是否成功?

科技計畫NABC模型政策評估資源配置科技治理創新策略RIS3產業創新計畫績效長期影響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