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台灣出口中間財之現況及挑戰
黃科智 (2014/11/07) 《台經月刊第37卷第11期》
台灣出口中間財的背景成因及主要貿易對象
在國際貿易日趨全球化下,使得產業分工從國內走向國外合作的機會增加,代表國際間的貿易行為逐漸走向產業內貿易(意即中間財貿易),許多國家因而改變過去主要以終端產品(最終財)貿易的模式,其中也包括了台灣。1990年台灣對中國投資的禁令解除後,許多廠商因當時勞工薪資及土地租金相對我國低廉,紛紛赴陸設廠投資,將非關鍵技術且屬於中、下游的工廠移往中國,兩岸間的產業分工模式自此開始成形,亦是台灣產業分工首次走向國外的重要里程碑。近年來由於中國因勞工基本工資調漲及相關投入要素成本逐漸抬高,因此台商開始轉往鄰近的東南亞國家設廠投資,表示我國產業的國際分工對象除過去的中國外,與東南亞國家的分工貿易亦日趨頻繁。
至此,本文嘗試以前面簡單的描述,從廠商面對要素投入成本的角度及相關的歷史背景來看,不難發現台灣現階段中間財的貿易對象為中國及東南亞國家,顯示兩者的國內經濟好壞可能會直接影響到台灣中間財的出口表現。具備上述相關知識背景後,以下將開始針對我國出口中間財現況及問題,嘗試點出未來可能面臨的挑戰為何?
台灣出口中間財之現況
(一)近年我國中間財出口穩健攀升,東協中間財市場日趨重要
觀察2010~2014年台灣的中間財出口金額占台灣整體出口金額仍維持在逾七成的水準表現,因此台灣中間財的出口良窳,可能會直接影響貿易出口表現(圖1)。整體而言,台灣出口成長除2012年呈小幅的萎縮情形之外,尚呈穩健溫和攀升的態勢,且國內外各大經濟研究機構及行政院主計總處的總體經濟預測報告中,對於2014年台灣的出口成長狀況皆抱持穩健樂觀的態度,並給予逾3%的出口成長評價,亦間接顯示2014年台灣總體經濟的復甦力道將會較2013年來得強勁。
圖1 台灣中間財出口成長變化及主要地區結構變化
另外可以發現,台灣出口中間財至東協地區的比重逐年遞增,自2001年的14.83%為我國出口排名第三,僅次於中國(含香港)、美國地區,至2004年來到15.30%的中間財比重已超越了美國的11.92%,正式成為我國第二大中間財的貿易出口地區,並於2013年來到22.21%,然而過去中間財比例逐年遞增的中國(含香港)地區,則在2013年降至42.22%。因此,東協地區對我國中間財出口的重要性將會愈來愈高。
(二)東協對我國進口中間財成分已超越中國
同樣的本文以2004~2013年台灣主要貿易出口對象之中間財成分,觀察過去十年間的變化,發現在2013年台灣出口中間財至東協的比例(85.7%)已經超越中國(79.6%),而出口至日本的中間財比例,在2004~2013年間增加了9.1%,達到七成的水準,出口至歐盟地區的中間財比例也於該期間增加了7.6%,突破了五成以上,至於出口至美國的中間財比例則維持五成左右的水準(圖2)。
中間財出口、高值化轉型、東協市場、產業分工、出口動能、中國需求、LED技術、專利佈局、TPP、RCEP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