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陳博志論壇】物價指數的陷阱

 

台經月刊

 

【陳博志論壇】物價指數的陷阱

陳博志(台灣大學經濟系名譽教授·台灣經濟研究院顧問)  (2014/05/07)    《台經月刊第37卷第5期》

人類社會有了貨幣之後就有了物價問題。物價不管漲跌,都可能造成某些傷害,古人早有「穀貴餓農,穀賤傷農」的說法,物價無疑是人民及政府極為關注的問題。而由於商品勞務的種類極多,在同一時期內有的東西價格上漲、有的下跌,漲跌幅也各不相同,因此學者很早就發明了物價指數這類統計指標,想要掌握物價整體或大致的變化方向及程度。但這指數畢竟不是物價本身,因此用物價指數來觀察物價問題時,仍有一些盲點,甚至是使人誤解的陷阱。

物價指數的基本原理是把許多東西的價格上漲率做個加權平均,以代表所有東西整體而言的價格上漲率。而加權的方式是用全社會的支出比例做權數,換言之,物價指數是要用一個數字來代表所有人面對所有東西的價格變化。這種廣泛加總和平均的做法雖讓人較容易掌握整體的情勢,卻也因而遺漏了或掩蓋了一些個別的問題。統計學上一個笑話就說:當你把一隻手放進冰箱,另一隻手放進火爐時,統計學家會說平均而言你會感到很舒服。平均數是很可能造成誤導的,所以在運用物價指數時必須相當小心。

當統計機關發布價格指數的新資訊時,常有人覺得自己所知或面對的物價上漲率更高,而不相信物價只有指數所顯示的那麼多。政府官員和學者也常須出來解釋,不是物價指數造假或不準,而是各種東西價格有漲有跌,例如:這些年許多電子產品價格一路下滑,而拉低了物價指數的上漲率,因此少買電子產品的人感覺到的物價上漲率就會高於物價指數的上漲率。這種解釋在學理上是對的,但學者和政府也須瞭解,人民的感覺也是對的。整體平均的物價上漲率即使很低,也不能排除部分人民因為購買產品價格高漲而受苦的事實。

社會上有很多人可能不買汽車,也很多年才買一次大型電子電器產品,因此這些產品價格的下降短期內對他們沒有幫助。所以我們不能只用全社會平均物價上漲率,來看待這些人所面對的物價問題。即使是針對低所得階級之支出而編製的物價指數,也只是低所得者平均所面對的物價,而不是個別低所得者面對的物價。因此掌管社會整體物價問題的中央銀行,也許可拿物價指數來做政策依據,其他政府機關卻應更關心局部物價對局部人民的影響。從中央銀行的角度,2%的物價上漲率不只不高,甚至是可以使經濟更順利運行的上漲速度,但對某些家庭而言,2%的上漲率卻可能是有點嚴重的傷害,更何況如前所述有很多家庭面對的上漲率可能比平均值還高很多。

對於所得和財富很多,或者所得成長率甚高的家庭而言,2%的物價上漲率根本不值得擔心,甚至沒什麼感覺。但對所得低且不成長又沒什麼財富的人而言,2%的物價上漲率已甚具威脅。我國所得最低中40%家庭目前每年已幾乎沒有儲蓄,而低所得者的工資水準也停滯甚至下降,所以2%的物價上漲率對很多家庭而言不是須減少2%的實質消費,就是須借更多負債來支應生活。即使2%的支出減少是平均分攤到各項消費,那也表示每個月要少吃兩頓飯。而實際上許多支出是難以減少的,因此2%的減少可能會集中在少數支出項目,例如:不讓小孩繼續升學或不去看病。而當某些窮人面對的物價上漲率不只2%時,他們所受的傷害當然就更大。所以有錢的學者和官員們,千萬不要以為2%物價上漲率完全沒有關係。

物價指數陷阱通膨影響所得不均消費者物價指數購買力下降房價問題生活成本企業經營壓力政府政策調整經濟統計侷限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