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2016年兩岸經貿關係展望
陳華昇 (2016/01/20) 《台經月刊第39卷第1期》
2016年是兩岸經貿關係的分水嶺,也是兩岸關係發展過程中承先啟後的關鍵年。2016年1月16日舉行的總統大選及立法委員選舉,產生新任總統與新一屆國會,未來台灣將迎向新的政經環境,我國政府也將展現新的執政思維與新的施政作為,對於兩岸經貿交流合作及兩岸關係未來發展,將產生重大的影響。
回顧2008~2015年國民黨執政,馬英九總統開啟了新的兩岸經貿互動方向,擴大了兩岸的交通往來、經濟合作及交流。但在2013年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未能在立法院完成審議作業,其後並發生太陽花學生運動,兩岸經貿合作進程受阻,兩岸關係發展面臨新的轉折。近來,台灣社會與媒體輿論回顧馬英九總統執政以來的兩岸經貿交流成果,並檢視其中存在的問題;而整個台灣社會對於是否要擴大兩岸經濟交流,或持續對大陸經貿開放,也呈現支持和反對兩方的意見爭執和立場拉鋸。
無論如何,新政府的兩岸經貿關係推展,勢將會承續過去兩岸經貿政策的優點與成果,並改善其中的政策偏失,進而調整兩岸施政方向,以謀求台灣的進步發展和民眾福利。
兩岸經貿交流合作之回顧
自2008年馬英九總統執政後,兩岸恢復制度性協商,至2015年已舉行11次兩岸海基會、海協會高層會談,共簽署23項協議並達成五項共識;依據這些協議內容,建立了兩岸交流秩序的明確規範,從而實現兩岸直航,展開兩岸人員往來,深化經貿合作交流,發展更具建設性的兩岸關係。自2008年以後兩岸經貿關係逐步邁向正常化和制度化,我國政府透過與對岸的溝通,促成了兩岸產業合作,增進台商投資保障,同時經由雙方協議與合作擴大經貿交流,台灣可以從中國大陸取得每年數百億美元的貿易順差(2014年為395.8億美元)。此外,開放兩岸海、空運直航後,雙方交流往來更加便捷,有利推動大陸觀光客來台旅遊的政策,2015年來台陸客已超過400萬人,為台灣經濟發展注入活水。總體而言,馬總統主政近八年來穩定台海情勢,促進兩岸經貿發展,擴大和平紅利,對台灣經濟發展、增進民眾利益,實有相當大的貢獻。
然而,不可諱言的,近年來兩岸經貿交流雖然熱絡,但對台灣經濟體質的改善強化,卻助益有限,這可以從兩岸經貿關係上所存在的問題與困局分析:
(一)台灣對中國大陸貿易依存度偏高
過去台灣在出口、外貿方面,頗為依賴中國大陸,使得台灣對中國大陸的貿易依存度居高不下,許多學者專家和輿論媒體認為此一情形恐不利於台灣的經濟安全。特別是2015年大陸外貿出口下滑,台灣的出口亦隨之衰退,衝擊了台灣總體經濟,更顯示台灣分散投資和出口的必要性。
(二)兩岸產業競爭有逐漸超越合作關係之勢
兩岸政府所推動的產業合作平台及產業合作論壇,雖已達到為兩岸企業合作「搭橋」,以及媒合兩岸企業建立合作聯盟關係,並協助LED等產業溝通和建立兩岸產業技術標準;但政府推動的兩岸產業合作平台及論壇,雖有為企業「搭橋」及媒合的效果,但兩岸企業間的合作,總是走在產業發展的前端,以致於兩岸政府推動的產業合作所發揮的效益有限。近幾年來,更因為中國大陸產業供應鏈逐漸在地化(即「紅色供應鏈」形成),使得兩岸的產業競爭有逐漸超越兩岸產業合作關係的趨勢,引發我國輿論對兩岸經濟合作成果的質疑。
兩岸經貿、產業競爭、貿易依存、區域經濟整合、TPP、RCEP、紅色供應鏈、陸資來台、貿易順差、經濟政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