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社論】美國製造風潮下之東亞供應鏈位移態勢

 

台經月刊

 

【社論】美國製造風潮下之東亞供應鏈位移態勢

台經院  (2017/09/20)    《台經月刊第40卷第9期》

   20177月底一則全球頭條新聞,乃是美國總統川普協同副總統、眾議院議長共同宣布,來自台灣的鴻海富士康集團將在未來四年於美國威斯康辛州投100美元,設置製8K等級顯示面板智慧工廠,並為美國創13,000個工作機會,亦讓各界更加確認美國全力招商以使美國製造業重新復興之決心。

事實上,過去數年美國頁岩油氣的大量開採,使得石化業在美國生產更具成本優勢,而自川普當選以來所秉持的「美國優先」以「讓美國再次偉大」此一旗幟鮮明的政策下,不僅原本在成本考量下移往外國生產的美國製造業者開始將部分產線移回美國,以美國為最終市場的東亞供應鏈亦開始嘗試將部分產品設置美國生產基地。

例如韓國三星電子亦投3.8億美元,將原本墨西哥廠之家電產品移至美國南卡羅萊納州。而台灣除了鴻海集團外,另有台塑集團將投94億美元於路易斯安那州設立石化廠2017年年初亦傳出半導體業龍頭台積電有可能投資新台5,000億元,於美國設立三奈米廠以就近服務客戶。雖然台積電表達以留在台灣發展為其優先選項,然而美國透過各種招商優惠及貿易法規的作用,已使各界普遍感受到全球供應鏈在過20年向東亞移動的態勢是否即將逆轉。

時間回2014年,中國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製造業生產國,而在那之前,即使美國前任總統歐巴馬任內已啟動一系列政策以推動美國製造業回流,例如:重振美國製造業框架2009年)、先進製造業夥伴計畫2011年)、先進製造業國家戰略計畫2012年)、製造業創新中心網絡發展規劃2013年)等政策,在相關資源的挹注下雖然使得美國製造業轉型先進智慧製造,但未能維繫自身全球製造業王國的地位,這也意謂著原本美國中西部大量的製造業工作機會在產線外移下流失,這些選民寄望2016年川普當選後,可透過強力政策措施以保護自身的工作權益,川普對選民的承諾是否真能實現,應先對全球供應鏈過20年的移動模式加以檢視。

歐盟所建構之世界投入產出資料(World Input-Output Database, WIOD),其中包43個國別56個產業部門別,以之分2000~2014年全球各國彼此的投入產出關係可發現,隨著中國加WTO而成為全球產業供應鏈的重要環節,美國製造業的全球占比即快速滑落。例如電子光學產業之產出2000年由美國供應之比重28.9%,由中國供應之比重7.1%,到2014年則是美國之比重9.6%,中國之比重39.2%。其他行業之情況亦近似,美國車輛製造業之全球比重27.4%13.2%,中國則3.5%提高27.5%美國機械設備業23.3%11.4%,中國10.2%提高33.4%;基本金屬業原本美中兩國比重皆約13%,到2014年美國占比6.3%,中國則40.2%。由以上的數據可看出,這些原本可提供美國大量工作機會的產業2000~2014年間改由在中國蓬勃發展,顯示出全球供應鏈在這段時間內乃是由美國向西移往中國。

進一步觀察這些移往中國的供應鏈所需之中間投入可否為美國所供應,WIOD加以計算,整體而言中國的中間投入僅0.3%來自美國,各業別之中間投入由美國供應之比重分別為:電子光學業0.83%0.31%、機械設備業0.35%0.33%、車輛製造業0.26%0.19%,顯然在中國製造業快速成長的過程中,美國所能分享的份額大抵上呈現下滑的情勢。相對而言,整體美國的中間投入由中國供應的比重,20000.18%成長0.96%,電子光學業0.58%成長5.74%、機械設備業0.43%成長3.30%、車輛製造業0.33%成長2.82%、塑橡膠業0.35%成長2.30%

由以上數據可看出,美國的供應鏈中由中國供貨的比重呈現持續上升的態勢,但中國的供應鏈則是持續在地化。對美國而言,貿易與投資自由化似乎讓中國受益良多而非美國,抑或是美國讓各國對其自由貿易,但各國並未用同樣的標準對待美國。因此川普上任後的第一道總統令即是退TPP,並在之後對中國採取百日貿易計畫,以決定是否進一步強力要求中國對美國開放市場。

美國政府目前另一個可能的強勢作為,乃是透過其《貿易擴張法》232條以進口產品危及國家安全為理由,而施以大幅的關稅限額以限制進口,已20174月底啟動對鋼鐵業及鋁業的調查,待美國總統收到調查結果後將90決定是否授權商務部啟動相關措施。綜合而言,美國一方面積極招商並發展先進製造,另一方面則是退出其認為未必有利的經貿協定,甚至可能透過國內法規以迫使外國產品退出美國市場,其目的即在於讓製造業在棍棒與蘿蔔之下以美國為優先設廠的區位。Deloitte總部公布之全球製造業競爭力指數排名2016年以中國為第一,美國則為第二。展2020年,藉由先進製造的發展,美國將會提升至全球第一名,中國將會降至第二,德國與日本則是維持第三名及第四名。相較之下,台灣之排名將會降至第九名,韓國亦將由第五名降至第六名。值得注意的是,新興市場中的印度與墨西哥將會分別前進至第五名及第七名,越南、馬來西亞、泰國、印尼將會擠入15名,與印度共同成為強力五(MITI-V, Mighty 5),在全球製造業基地上與中國強力競爭,形成東亞供應鏈的位移。

綜合觀之,隨著川普相關政策的施行以及中國本身製造成本的持續墊高,中國作為全球製造業龍頭的期間可能無法長久,製造業回流美國並往強力五國移動,在相當程度上會稀釋掉中國之全球占比。在先進製造上Deloitte總部之分析,其關鍵因素包含:預測分析IoT(智慧聯網、智慧工廠)、先進材料、數位設計模擬及整合、高端機器人、高效運算、虛擬與擴增實(VR/AR)3D列印等,美國已累積多年之優勢。面對未來亞太供應鏈的變遷,過去我國產業透過在中國設廠製造以創造成本優勢的年代已經告一段落,台灣之製造業固然兼具生產效能與研發能量,如何建構完善的創新生態系以面對先進製造及新興製造基地的崛起,將是未來發展的主要挑戰。

美國製造回流川普政策供應鏈變遷鴻海投資台塑石化製造業競爭力先進製造MITI-V智慧工廠貿易保護主義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