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國際政經瞭望】共商城市未來 淨零公正轉型中的社會對話

 

台經月刊

 

【國際政經瞭望】共商城市未來 淨零公正轉型中的社會對話

胡婷婷(台灣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2025/02/10)    《台經月刊第48卷第2期》

氣候變遷加劇社會不平等,公正轉型已然成為全球城市推動氣候行動的核心原則,其中社會對話是推動公正轉型的必要元素。觀摩澳洲雪梨與荷蘭阿姆斯特丹在推動淨零政策過程中建立成功且可循環社會對話機制的經驗,可歸納為建立多元包容的參與平台、建構透明互信的溝通橋梁、推動制度化的夥伴關係等面向,期能作為我國地方政府推動社會對話的參考,透過建立雙向夥伴關係,達成政策可行性及公正性。

 

在全球氣候變遷的嚴峻挑戰下,淨零轉型不僅是技術層面的革新,更是一個社會轉型過程。2022年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AR6)指出,氣候變遷加劇社會不平等,若不採取「氣候知情」的發展策略,預計2030年將有高達一億人陷入極端貧困。因此,「公正轉型」(Just Transition)已然成為全球城市推動氣候行動的核心原則。


助力淨零公正轉型 構築在地性的社會對話

各國際組織日益重視社會對話,2023年11月舉辦的第28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8)強調包容性對話在推動城市氣候行動中的重要性,鼓勵青年、社會團體積極參與並提出創新解決方案,並於「阿聯酋共識」(UAE Consensus)訂定未來所有締約方會議主席都應任命一名青年氣候主席,以促進兒童和青年參與氣候行動,確保其在未來的締約方會議上擁有更高層級的發言權。

C40城市氣候領導聯盟及全球氣候與能源市長盟約(GCoM)均強調,有效的社會對話機制對於城市實現淨零轉型至關重要;而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C)亦在其指引中強調,社會對話是推動公正轉型的必要元素,並呼籲各國依據在地需求,在不同層級建立相應的對話機制。

根據國際工會聯盟(ITUC) 2019年發布的「The Contribution of Social Dialogue to the 2030 Agenda」指出,社會對話在城市淨零轉型過程中有三項核心任務。首先,社會對話應在早期展開,透過多方利害關係人參與,提升政策正當性,反映社會各界需求與關切;其次,社會對話有助於及早辨識並化解衝突,從而減少轉型阻力,促進共識凝聚;最後,對話過程本身即是社會學習與能力建構的機會,能夠促進社會對於氣候變遷的認知與行動力。

成功的社會對話需遵循三項核心原則:包容性、透明性、實質性。包容性意指各界代表均能參與,並特別重視弱勢族群的意見;透明性強調資訊的公開透明,確保決策過程可被追溯;而實質性則確保對話成果確實能納入決策考量,避免淪為形式化的程序。

觀察我國社會對話推動模式,目前民眾多處於被動接收政策的角色,較少發揮形塑政策的關鍵力量。本文將分析澳洲雪梨與荷蘭阿姆斯特丹在推動淨零政策過程中,如何建立成功且可循環的社會對話機制,藉以獲得市民的認同及支持,期望這些國際經驗能為我國地方政府提供參考。

公正轉型社會對話機制市民參與資訊透明利害關係人氣候治理青年參與公民陪審團永續城市政策溝通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