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亞洲政經瞭望】台灣再生能源憑證推動做法研究

 

台經月刊

 

【亞洲政經瞭望】台灣再生能源憑證推動做法研究

黃詩文、吳禹澔、陳彥豪  (2017/05/20)    《台經月刊第40卷第5期》

   台灣於2025年若要達成非核家園目標,且該年溫室氣體排放量須降2005年排放量50%,未來再生能源發電量占比須高20%以上。目前我國採取非自願性之躉購制(Feed-in Tariff, FIT)鼓勵再生能源裝置量成長,因此再生能源發展基金之補貼壓力將日益漸增,而推動自發性再生能源市場發展可降低補貼壓力並建立具獨立與競爭性之再生能源市場,為刻不容緩之政策方向。同時由於歐美國家積極採取因應氣候變遷之減量及調適作為,鼓勵全球供應商使用再生能源,綠色供應鏈成為全球發展趨勢,而台灣產業多為出口導向,因此經由第三方驗證之再生能源憑證作為再生能源使用證明將能滿足業者需求,亦可刺激自發性再生能源市場形成。本文係針對台灣建構再生能源憑證制度,參酌國際再生能源憑證運作機制,提出於電力事業架構及溫室氣體減量等制度銜接之推動做法研究。

 

再生能源憑證需求及重要性

   台灣《電業法》修正案已於2017126日經總統公布實施,開放綠電直供及轉供,以及開放再生能源售電業自由買賣。鑒此,綠電的電源證明與效益歸屬將成為自由交易市場的重要課題。
(一)再生能源憑證可作為再生能源使用及環境效益證明

   國際大廠Google、蘋(Apple)等紛紛承諾使100%再生能源,包括嬌生、聯合利華、杜邦、惠普等大型企業也都積極進行購買綠電的計畫,其中多數企業採用再生能源憑證作為再生能源使用證明。再生能源憑證之功能在於提供再生能源發電量併網時之電力來源確認,如同綠電身分證或綠電履歷,透過再生能源憑證之發電設備驗(certification)與電量查(verification),可追溯購入綠電之電源,同時確保綠電交易市場標的品質,建構公平的再生能源市場機制。

此外,經由風力、太陽能等自然能源所產生的電力,其價值除了該電力本身外,亦包含降低燃料與二氧化碳排放汙染等「環境附加價值」。該環境附加價值可登記於再生能源憑證,購買者可宣告使用再生能源,及擁有環境效益。根據《溫室氣體盤查議定書》之間接能源排放溫室氣體盤查認證程序(GHG Protocol Scope 2),再生能源憑證可作為低碳排係數之證明工具,於溫室氣體盤查報告中作為減量證明,提供企業計算使用再生能源之環境效益。
(二)國內再生能源憑證需求

   Google、蘋果等國際企業採鼓勵供應商積極使用再生能源的方式帶動全球綠色供應鏈發展,其Google的綠能政策為推動該公司遍布全球的數據中心使用當地電網供應100%再生能源Google目前在全球擁13個數據中心,電力需求量高57億度(5.7TWh),約簽20份再生能源購電合約,總裝置容量2.6GWGoogle購買再生能源之原則為與新設電廠簽訂長期之契約並購買整廠發電量,以促進全球再生能源發展,簽約後可以接受六個月到一年的電廠建置等待期,而再生能源電力可透過輸配電網轉供或由電廠直供,購買之綠電須附加憑證作為綠電證明。

   然而我國若須滿足國際企業(如Google)直供或轉供綠電之憑證需求,須由相關單位完善轉供制度與制定完成《電業法》子法,以及公布轉供費率後,始能配合發行再生能源憑證。此一情境條件為健全的轉供及直供制度,其直供與轉供子法則大約需要三至六個月完成;且國際企業於子法通過後,才可以與再生能源發電廠完成簽訂電力直供與轉供之雙邊合約;簽約完成後,金融機構將提供融資或貸款予再生能源發電廠,使之備有足夠的金融資源,但大約需要三至六個月才能完成;而該發電廠之電量供予國際企業時,即可申請轉供或直供之再生能源憑證。綜上,若需滿足國際企業直供與轉供綠電之憑證需求,推論最快需要一年以上。

   蘋果公司本身的據點、門市與數據中心所配置之設施用電將使用100%再生能源,針對全球供應鏈對於再生能源使用需求則是考量其需電量龐大,故採以鼓勵提升再生能源使用比例的方式,而非強制設定目標使用量來推動全球綠色供應鏈2017年公布的蘋果供應鏈廠商產線在台灣的39家,蘋果總公司鼓勵其國際供應鏈應優先使用當地的再生能源,並且偏向採購新設再生能源發電廠之電力,欲藉由提升再生能源使用比例推動當地再生能源發展,直至發生能源不足的情形方能轉自國際市場收購再生能源,並規範再生能源使用除實際購買電力以外,亦認可採購買憑證的方式證明使用量。未來台灣廠商為了滿足蘋果供應鏈需求,將需要購買足夠之再生能源憑證作為證明。

再生能源憑證綠電交易市場企業綠色供應鏈電業法修法碳排放管理環境效益證明國際憑證合作電力市場自由化能源轉型政策溫室氣體盤查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