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中國綠能市場之發展與挑戰
莊朝榮 (2013/04/08) 《台經月刊第36卷第4期》
十二五綠色能源發展規劃
目前中國經濟正面臨產業結構轉型的時期,發展戰略性新興綠能產業是主要的策略。在2009年12月丹麥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上,中國政府承諾,將在2020年使碳排放量削減至2005年的45%左右。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中國將發展新興的可再生能源產業,以生產更加清潔的能源。發展新能源不僅能拉動經濟成長,還可以增強能源供給安全,提高中國在未來低碳經濟時代的國際競爭力。因此,扶植戰略性新興綠能產業正是因應中國未來發展需要。為落實節能減排承諾,中國預計在2020年提高非化石能源占能源總消費的比重至15%。因此,再生能源將成為中國未來主要能源之一。中國預計在十二五規劃結束後,再生能源占總體能源消費的比重將會提高至11.4%。
2013年1月23日中國國務院發布「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將環保暨能源安全列為施政重點。雖然中國已是世界第一大太陽能電池生產及第四大風力發電國家,但該規劃仍將大力發展以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為重點的可再生能源,以及大力發展分布式能源。至2015年,風能發電裝機規模將達到100GW;太陽能發電裝機規模將達到21GW;生物質能發電裝機規模將達到13GW,其中城市生活垃圾發電裝機容量將達到3GW。中國近幾年在太陽能發電或風力發電等產業之投資金額不斷攀升,並於2010年首度超越美國綠能產業總投資金額。根據麥肯錫估算,中國在十二五期間的綠色投入遠大於過去幾年,增加的節能減排技術投資將提高到1.9~3.4兆人民幣,預計在2015年之前達成再生能源供電比率提升至15%的目標。
促進綠能產業發展政策及措施
風力與太陽能發電是中國發展起步最早的兩大綠能產業。因中國政府促進綠能技術普及的政策,激勵地方大肆投資設廠,使風力和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大增,帶動新一代綠色能源供應商的興起。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國國家發改委規定,風電場的國產設備採購率必須達到70%才能獲准建設。為了鼓勵本地太陽能產業的發展,中國政府在2009年3月推出太陽能屋頂和金色陽光計畫,對國內太陽能發電廠投資提供補貼,因此中國風力與太陽能發電市場在2009年達到高峰。中國政府對於風電、太陽能及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也採取全額保證收購制度。經過多年,風電的發展已經逐步成熟,漸漸可以實現獨立的良性發展,而太陽能發展依舊需要政府政策扶持。
近幾年,中國政府對太陽能行業頻頻實施扶持計畫,政策的推動力已經成為國內太陽能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2009年3月26日,財政部公布「關於加快推進太陽能光電建築應用的實施意見」,支持開展光電建築應用示範,實施「太陽能屋頂計畫」。對太陽能光電建築應用項目裝機容量大於50千瓦的太陽能發電系統,即需要至少400平方米的安裝面積,原則上均提供每瓦20元人民幣的資金補助。2012年以來,「分布式發電管理辦法」、「併網管理辦法」草案以及「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等多項政策的發布,已經明確表示要鼓勵太陽能屋頂專案,並提供補貼,同時明確鼓勵各類法人及個人投資分布式發電,這也標誌著民間投資可再生能源發電領域可望全面鬆綁,以促進市場增長。中國國家發改委為促進太陽能發電產業健康持續發展,亦制訂全國統一的太陽能發電標竿上網電價。
「金太陽示範工程」則是中國2009年所開始實施支持國內促進太陽能發電產業技術進步和規模化發展,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一項政策。由財政部、科技部、國家能源局根據技術先進程度、市場發展狀況等確定各類示範項目投資補助的上限。併網太陽能發電項目原則上按太陽能發電系統及其配套輸配電工程總投資的50%給予補助,偏遠無電地區的獨立太陽能發電系統按總投資的70%給予補助。太陽能發電關鍵技術產業化和產業基礎能力建設項目,給予適當貼息或補助。
風力發電、太陽能補貼、產能過剩、電價改革、綠能投資、併網政策、國際貿易壁壘、再生能源市場、新興市場布局、能源轉型政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