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生活汙水回收再利用的潛勢分析與各國案例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生活汙水回收再利用的潛勢分析與各國案例

楊舒晴  (2010/12/06)    《台經月刊第33卷第12期》

水資源受氣候、緯度及地形等因素的影響甚巨,因此近年來全球在氣候變遷導引的影響之下,不但出現豐水期極端降雨強度增加、枯水期連續不降雨日延長的情形,台灣近幾年更屢屢出現破記錄的降雨或極度的乾旱現象,進而影響區域整體的供水能力,致使水資源運用益加困難。降雨分配不均使得我國原本已受地形氣候條件限制,坡陡流短、降雨不均的水資源環境更形惡化,加重水資源運用困難度及水文不確定性。

面對氣候變遷所帶來的挑戰,加強水資源管理、推動水資源多元化發展已是各國主要的因應方式。在各國紛紛提出因應之道的同時,我國自然也不落人後,近年積極的推動水資源多元化與開發水資源。在眾多水資源開發方式當中,由於面臨諸多天然條件限制與環保意識抬頭等因素,興建水庫、堰壩、開發川流等傳統的水資源開發方式已日漸不易,因此取而代之的新興水源,將成為台灣未來重要的水資源規劃開發項目,其中發展水再生利(water reuse and reclamation)即為重要開發選項之一。

水再生利用係指生活汙水或事業廢水經處理產生再生水,進而再利用的過程。依照其水源來源的不同,又可區分為生活汙水回收再利用與事業廢水回收再利用,其中生活汙水的範疇包括建築物、社區、一般住宅、辦公大樓及公共場所所排出含有汙染物之水;而事業廢水則是指工廠、礦場、畜牧業於製造、操作、生產、自然資源開發過程中或作業環境所排出,以及農業作物栽培或養殖過程所排出含有汙染物之水。

在此,本文所主要說明的為生活汙水回收再利用的情況,並透過國外實際案例的介紹,來更清楚瞭解目前世界各國生活汙水回收再利用的情形,以作為我國發展借鏡。

 

我國生活汙水回收再利用之發展概況

(一)生活汙水來源與特性

生活汙水產生量與用水量存在著密切關係,儘管每人每日用水量不盡相同,但影響其變化的因素很多,例如都市或鄉鎮人口大小、產業結構、民情、風俗、生活習性、氣候條件、水質優劣,供水方式等等。近年來,由於生活水準提升及使用大量水的機器(洗衣機、洗碗機)愈來愈普及,使得用水量大增,連帶也使得生活雜排水排放量增加。

此外,由於飲食習慣的改變,民眾飲食愈來愈多樣化,也使得料理過程之油脂、清洗碗盤時油脂及清潔劑用量大增,使得生活雜排水之負荷量亦隨之增加,其對環境之影響愈來愈顯著。根據環保署之統計資料顯示(12009年每日的生活汙水產生量1,003.38BOD51)。所幸隨著產生量增加的同時,民眾的環保意識也有所警覺,生活汙水之削減量與削減率也呈現年增加的情況,2009年為止,生活汙水之削減率達43.58%,為歷年最高。

 

1 1997~2006年台灣生活汙水排放量與削減率統計

 

一般住宅大樓所產生之生活汙水汙染物特性方面,依照其汙染源類型,大致可將生活汙水進一步區分為黑(Black water)與灰(Gray water)兩種,其中灰水主要為廚房用水、沐浴用水和清洗水;而黑水則是代表廁所糞便汙水(包括人尿與糞便),而黑水又可進一步區分為表示人尿汙水的黃(Yellow water)與表示糞便汙水的棕(Brown water)。在水質含量方面,灰水雖然所占整體生活汙水用量很大,但汙染物含量很低,大部分的汙染物都含在黃水和棕水之中。正常成人每年每人排泄尿400~500L,排便50L;排泄物中所含養分以氮、磷、鉀為主,其80%以上的汙染物均存在於尿液當中(2)。

 

2  住宅大樓之汙水特性
 

與事業廢水相較可以發現,不同於廢水水質因產業類型與生產方式的不同而差別很大,且廢水都含有多種與原料有關的物質。一般民生生活汙水之來源穩定,性質變異性較低,且汙染程度較事業廢水低。

生活汙水回收再生水利用汙水處理廠中水道系統再生水潛勢NEWater計畫三級處理技術環境用水地下水補注都市水資源管理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