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產學握手.創新零缺口
林怡君 (2006/05/08) 《台經月刊第29卷第5期》
近年來我國經濟面臨東南亞國家與中國低廉勞動力的衝擊,產業結構已由勞力密集產業邁向知識密集產業,由製造導向朝創新導向發展,加強人力培訓與提高技術能力、掌握專業知識與核心技術、建構有效率的國家創新體系(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是為當務之急,以投入—過程/連結—產出—競爭力之架構觀察研發投入至創造價值,研發投入包括技術創新投入與非技術創新投入,過程/連結面是環境以及政策與基礎建設,包括經濟、政治、社會及文化發展等,以及科技資訊、科學園區、IPR制度、補助、管制等等,創新氛圍的營造則需要產學研與海外研發資源的相互支援與交流。產出則可分為有形體的科技產出,例如論文、專利、技術、營業秘密等,以及無形體的非科技研發產出,包括新服務、商業經營模式、創新等,研發產出影響國家整體競爭力,進而達成國家未來發展目標與遠景的基礎。
圖1 我國產業結構變化趨勢
圖2 投入—過程/連結—產出—競爭力(簡稱CIOP)
名列前茅的科技競爭力指標
在知識創造、累積、應用上,大學與研究機構扮演創造與累積的關鍵角色,而企業與個人則將知識加以應用,一般而言,大學主要負責基礎研究、研究機構負責應用研究,企業則在市場考量下,將前兩者的研究成果,開發新產品或新生產技術,將大學與研究機構的研發能量,成功轉化為商業價值。從WEF全球競爭力調查,成長競爭力下之「科技競爭力」指標的排名,我國排名名列前茅,由2000年的第24名,到2001年挺進為全球第四強,大幅超越日本(第23名)與新加坡(第18名),於該年後始終位居亞洲之冠,在該指標之子項指標—「創新競爭力」方面同樣表現傑出(表1)。
表1 我國在科技競爭表現的趨勢
台灣發表在EI(Engineering Index)的論文篇數與排名上,2000~2005年維持在11~12名的名次,2005年發表篇數較2000年增加兩倍,在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的論文篇數上,2000~2005年維持在17~19名的名次,2005年發表篇數較2000年增加3,736篇,顯現我國學術單位與研究機構的研究績效有十足的潛力。根據美國專利商標局(USPTO)的統計,我國專利件數占有率在3.30~3.97%間,居四小龍之冠,世界排名第四,僅次於美國、日本、德國三個工業化先進國家,但我國研究機構與大學在美國獲得的專利件數於2004年時僅有308件,僅占全部專利件數的4.29%,顯示產學之間的知識交流並不順暢(表2)。
產學合作、人才培育、技術創新、知識移轉、跨領域整合、創新零缺口、研發能量、企業需求、大學教育、政策誘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