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動態SNG】綠能船舶產業發展現況及推廣政策
陳彥豪、吳念祺 (2012/04/10) 《台經月刊第35卷第4期》
鑑於各國對環境汙染問題日益關注,聯合國專門機構國際海事組織(International Maritime Organization, IMO)將海運業所造成之空氣汙染量視為重要課題。2008年於國際防止船舶汙染公約附件六(MARPOL 73/78 Annex VI)中規定需逐年減少船隻所排放的硫氧化物(SO),到了2012年由原先規定的全球4.5%排放量減少至3.5%、2020年將再降低到0.5%。在溫室氣體管制方面,近期IMO針對新建國際海運船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計畫在2025年之前,要較目前排放量於平均值基礎,再削減三成的議題已取得共識。現在全球海運產生的二氧化碳占世界總排放量約3%,故削減船舶排放量這一國際性舉措,仍具重大意義。台灣的二氧化碳(CO2)排放量自2000年的219,091千公噸,逐年增加至2010年的261,549千公噸,成長幅度為19.4%。其中,運輸部門(不含國際航空與國際海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為34,912.69千公噸,占2010年的13.35%,以及國內水運排放865.26千公噸,占2010年的0.33%。因此,如何有效降低國際海運及國內水運的能源使用效率,將作為提供我國政府推動節能減碳之發展機會。台灣四面環海,位於全球海運主航線的樞紐位置(注1),海運產業發達(注2),素有「遊艇王國」之美名。根據Showboats International雜誌的資料顯示,2010年台灣大型遊艇出口量位居全球第七,產值已突破兩億美元,僅次於義大利、美國、荷蘭、德國、英國,以及土耳其。近年來,隨著政府開放陸客來台觀光,國內日月潭、冬山河、福隆等遊湖休閒已變成重要觀光活動。然而,大量的水上活動長期將造成整體觀光區環境的負擔,進而影響當地的生態。對此,我國必須開始思考海岸與湖泊觀光對環境持續性的影響,對休閒船艇設定相關環境規範,開發兼具環保及節能的綠能船舶,以期達成觀光經濟成長與環境永續發展調合的目標。
圖1 環境友善船舶與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50%的概念船
全球綠能船舶產業現況介紹
全球大型船舶市場(100噸以上)自2003年起,由於中國經濟高度成長帶動對海運需求增加。因此,新船需求訂單持續成長,特別是油輪與散裝貨輪。2010年的新船建造量高達9,643萬噸總(相較於2009年成長25.1%,圖2),創下新高紀錄。近年來大型船舶產業主要以中國、韓國、日本為主,2010年中國總造船量占全球市場38%、韓國為33%,日本為21%。中小型船舶市場主要是以私人需求或內陸航運為主,自1998年後市場規模逐縮小。不過,近年來由於內陸航運船舶汰舊換新需求,中小型船舶市場規模趨於穩定,然而,2008年以來受世界經濟低迷影響,新造船訂單減少。在船艇市場方面,歐美遊艇同時受到2008年金融危機的衝擊,造成市場急速縮小,而2010年由於中國等亞洲市場需求成長,才使整體遊艇市場規模回復。隨著IMO開始著手控制船舶的二氧化碳排放,以及面對現在新船產業低價競爭態勢,先進國家造船公司開始著力發展大幅度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綠能船舶,以期掌握未來的商機。
圖2 各國新建造船(100噸以上)建造量推移
(一)中國
中國造船產業近年來產量大幅增加,目前整體新船建造噸數已躍升為全球第一。中國船艇工業過去15年迅速地發展,現在玻璃纖維(Fiber Reinforced Plastics, FRP)造船工廠在全中國共計有380公司,多集中在江蘇省、上海市、福建省、遼寧省、浙江省、廣東省、山東省等。其中,15%船廠協助外國船廠進行代工業務,生產技術有一定水準。由於中國有24,800個湖泊,海岸線長度約18,000km,這些地點陸續都有機會推動遊艇港建設和發展成為休閒渡假區,故中國正積極發展小船及遊艇產業,預估將來的船艇市場將有大幅成長潛能。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船艇分會(China Boat Industry & Trade Association, CBITA),共有會員98家。對此,電動遊艇已成為中國推動綠能船舶產業的首要目標。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已在2010年製造出國內第一艘低碳環保節能船「尚德國盛號」,提供上海觀光遊覽服務。
綠能船舶、海運減碳、能源效率、電動遊艇、IMO規範、節能技術、環境永續、觀光運輸、船舶產業、排放標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