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能源使用總量管制——新修正「能源管理法」之管理策略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能源使用總量管制——新修正「能源管理法」之管理策略

王琬靈  (2010/06/04)    《台經月刊第33卷第6期》

為因應全球能源供需情勢發展及我國現行能源使用管制措施之不足20096月「能源管理法部分條文修正案」三讀通過,增修訂多項預防性、全面性及市場性的強化能源效率與使用管理措施,其中採用能源使用總量管制原則,建立有關能源發展綱領及能源使用評估制度,以進一步健全我國能源管理執行之法制基礎。


淺談能源管理法修正案

(一)能源管理法修正案之緣起

過去我國能源政策發展以支持國家經濟發展為原則,為維持經濟成長,我國能源價格較先進國家偏低,能源密集度亦相對偏高。1990年代以來,地球環境議題開始受到國際重視,1997年主要國家簽署京都議定書後,追求能源、經濟、環(3E)發展之平衡,漸為各國能源政策發展之主軸。由於我國溫室氣體排放一直無法與經濟成長脫鉤,但對產業界訂定嚴格的溫室氣體減量目標,又將傷害經濟發展,因此過去一直無法對國家溫室氣體減量目標達成共識。然而,隨著全球氣候變遷及能源短缺課題日逾嚴峻,我國2008年公布「永續能源政策綱領」及其節能減碳行動方案,並2009年召開第三次全國能源會議,確立加速推動節能減碳、建構低碳社會與永續發展的政策方針。針對原有法規未盡之處,則於能源管理法修正案重點,納入包括規定能源產品和車輛須符合效率容許標準及標示效率資訊、特定能源用戶須遵守節能規定、大型能源用戶須經先期管理等,強化我國提升能源效率的法制基礎。

(二)能源管理法修正案之原則精神

1.市場性

過去能源設備及器具僅應符合容許耗能標準,消費者在有限的資訊下,難以區分產品效率高低。能源管理法修正後,規範製造商、進口廠商或銷售業者陳列或銷售能源及車輛產品時,均應分級標示其能源耗用與效率等資訊,不符標示規定者將不得陳列銷售,有利提供消費者市場選擇資訊,進一步促使廠商生產高能源效率產品。

2.全面性

過去並未針對能源用戶的類型、能源耗用的種類、節約能源與能源合理有效使用,訂定相對應的規範,此次修法針對指定能源用戶之能源使用及效率,訂定節約能源規定,以促使能源合理有效使用,全面擴大及強化節約能源管理措施。此外,修法規定使用能源達規定數量以上之用戶,需依其能源使用級距設置能源管理人員,負責執行節能及申報能源的使用情況,建立用戶能源效率之自主管理能力。

3.預防性

在國家經濟展望及能源供需預測的綜合評估下,為確保國家短、中、長期能源供需平衡與穩定,訂定能源發展綱領與能源開發及使用評估準則,採「預防原則」先期管理大型能源用戶。主管機關將針對該用戶新設或擴建之能源使用設施,評估能源的耗用總量、種類、效率及區位,並予以後續追蹤和查核,以引導廠商或開發單位對其能源使用計畫,有更完整且兼顧國家整體能源安全的規劃。

 

能源管理法修正案「預防性」原則:能源使用總量管制

我國自產能源不足,能源供給高度仰賴進口,且能源供給結構以化石能源為主,因此不但能源安全體系脆弱,易受國際能源衝擊影響,且不利於溫室氣體減排。從需求面來看,隨著經濟快速成長,我國能源消費持續成長,1998年迄今平均每年成4.8%。根2008年能源統計,工業部門為國內主要能源消費部門,占國內總能源消52.6%,其中又以能源密集產業為主,能源密集工業能源消費占工業部門能源消費比率62.4%

能源總量管制能源使用評估節能審查能源效率門檻低碳轉型能源發展綱領用電密集產業能源專業審查永續能源政策預防性管理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