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施建生專欄】李嘉圖經濟學的興起與式微

 

台經月刊

 

【施建生專欄】李嘉圖經濟學的興起與式微

施建生  (2010/11/05)    《台經月刊第33卷第11期》

一、新政治經濟學的建立

1817年李嘉(David Ricardo)出版他的「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以後簡稱「原理」)的前後,一般都稱他所提出的這套理論體系為「新政治經濟學(New Political Economy),相信這套理論的人就稱為「新學派(New School)。當時屬於這新學派的人士很少,不同意這套理論的人則很多,其中不乏著名經濟學家,最著名的就是他的朋友馬爾薩(Thomas Malthus, 1766~1834)。在這種情形之下,他這套理論要想在經濟學界建立相當地位自然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他終於成功了,其所以致此,除了他自己的功力外,最主要的是由於他能獲得兩位摯友兼門徒的竭誠協助,一位是彌(James Mill, 1773~1836),另一位是麥克庫洛(John McCulloch, 1789~1864)

現在我們先談談彌爾。他們兩人早1807年就相識,由於志趣相近且常相往來,終成為摯友。此後他對李氏所發表的論著常加讚賞,並力促李氏進而寫成一本書,俾能作較完整的發揮。李氏接受他的建言勉力進行,在撰寫其間,彌爾仍常加敦促,最後李氏乃1817年將「原理」一書寫成而出版。自此以後,彌爾即以李氏之門徒自居。他曾於致其友人邊(Jeremy Bentham, 1748~1832)一函中表達,要成為這樣一位門徒所須具備的條件:第一,他必須完全接納大師所倡導的原理,並須與其大師的思想方法完全相同;同時他必須接受一個門徒必須經歷的一些必要的事前訓練;最後這一門徒必須畢生從事這一體系的宣導。S. G. Checkland, The Propagation of Ricardian Economics in England, Economica, February1949p.46,轉引Bain, James Mill, p.137)由此可見,彌爾認為要作此一門徒所須條件的嚴峻,也可看出其以此自許的虔誠。

彌爾不但是一位誠篤的門徒,而且還是一位懂得運用策略的學人。例如當李嘉圖想為他的「原理」出第三版時,原本要將在此期間馬爾薩斯對他「原理」所提出的各點評論作一次答復,因而想將他最近為此所作的一系列札記,作為第三版的附錄刊出,彌爾則勸其不必如此處理,因為他感1821年是將「原理」中的思想變為信仰的良機,應該切實掌握。據李氏的自述,彌爾曾勸他「要盡量避免使我的書成為一本太具爭議性的著作,他的確建議我在第三版中不要在意各種對我的評擊。」The Works and Correspondence of David Ricardo, ed. by Piero Sraffa with the Collaboration of M.H. Dobb,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1951~1955,共有十卷,以羅馬數字標明次序,嗣後此集簡稱Works,此處係引Works, VIIIp.333

同時,在另一方面,彌爾自己也在這一年寫了一本「政治經濟學初步(Elements of Political Economy),是完全根據李氏著作的要旨而寫成的。他在序文中就說明這是供學校使用的書籍,他自己是沒有創見的。

接著我們可以談談麥克庫洛赫。他當時比較年輕,正在一甚具聲望的「愛丁堡評論(Edinburgh Review)擔任編輯。他在「原理」出版後的第二年,就在該刊上寫了一篇評介的文章,對於此書甚為推崇,他說:「李嘉圖先生對政治經濟學所賴以建立的基本原理曾詳加研究。他對它所做的改進工作比其他任何作者都要多,也許亞當.斯密是唯一的例外。」Jacob H. Hollander, David Ricardo, A Centenary Estimat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Baltimore, USA, 1910, p.122,轉引Edinburgh Review, June 1815, p.60)他還說:「它是一個和諧的、一貫的和美滿的體系。」(前Checklandp.47,轉引Edinburgh Review, June, 1818, p.87)李嘉圖也向他表示「我自己的理論,經過你這支神妙的筆加以解釋以後,就顯得倍加為人信服了,那些不能瞭解我所說的,都能非常清楚地瞭解你為我所說的。」(Works, VII, p.286)

李嘉圖體系勞動價值論政治經濟學會彌爾麥克庫洛赫賽伊法則利潤遞減資本主義批判經濟學派約翰彌爾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