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國益?國損?TPP引爆日本農業存亡爭議
李秉璋 (2011/03/01) 《台經月刊第34卷第3期》
貿然「開國」得不償失
甫於2010年中上任的日本首相菅直人,就任以來不僅黨內失和、內政稅改未獲廣泛支持,外交方面更接連在日俄領土爭議、日中釣魚台衝突事件處置失當,飽受國內抨擊。在支持聲望屢破新低的局勢之下,2010年10月菅直人在國會突然表明日本有意加入「環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Trans-Pacific Strategic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 TPP)」,並形容此舉為日本明治維新以來的「第三次開國」,結合財經團體全力護航,作為挽救其政治生命的豪賭。這項急進的自由貿易政策迅速引發日本各界激辯,至今參加與否的最終結論仍未明朗。
由於TPP對國家整體與農業部門的衝擊成為爭論焦點,國會不分朝野均傳出反彈聲浪,截至2011年1月16日,全日本地方政府議會中,高達七成採納「反對TPP」及「應重新審慎考量」的意見書。然而無論是出口、就業方面的總體經濟效果是否真如預期,抑或TPP牽涉深層政治操作所隱藏的意涵,對近年來同樣面臨自由貿易國際壓力的我國而言,均不乏有值得關注、借鏡之處。本文將由實質國家利益之觀點,探討日本TPP政策論述的最新動態。
TPP重要性為實現美日自由貿易
環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的由來,可追溯至2002年十次亞太經合會議(APEC),智利、新加坡、紐西蘭三國領導人在該屆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期間倡議發起,原先被認為只是無足輕重的少數小國合作設想,並未引起太大關注;然而2006年TPP正式生效之後,美國開始注意到可利用TPP作為工具,進而建立由美國主導的亞太地區多邊自由貿易協定,其幕後的關鍵目的與價值,除抗衡中國對東亞諸國影響力、強化美國對國際事務的掌控之外,更可藉此將懸而未決的美日雙邊FTA,重新以「多邊協定、國際趨勢」包裝,誘使日本同意加入。美國總統歐巴馬特別選在2009年11月14日訪問東京時,宣布美國加入TPP並鼓勵日本參與,意圖昭然若揭。
如今TPP共有美國、澳洲、紐西蘭、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智利、祕魯和汶萊等九國參與,對比當前全球方興未艾的雙邊自由貿易談判,TPP架構最大特色在於100%取消關稅,不承認任何例外品項,可謂是最徹底、最急進的多邊貿易協定。在日本政界爭論中,菅內閣與財經團體主打「開國VS.鎖國」的口號,號稱「不參加TPP將淪為世界孤兒」,概念簡單又具煽動力。但以京都大學中野剛志為代表的反對派學者則指出,只消攤開TPP參與國的經濟體規模,「世界孤兒」一詞似乎便顯得誇大不實。若將日本列入參與國,單就美國及日本兩國GDP(國內生產毛額)加總即達所有TPP經濟體的92%!而從出口貿易所需著眼的目標市場內需規模觀之,美、日合計更占96%以上(附圖),故TPP重要性為「實現徹底的美日FTA」,由此可見一斑。
附圖 TPP參加國經濟規模比例圖
眾說紛紜的TPP實質效果
為了強化政策正當性,日本內閣府對TPP的評估顯示,參加TPP可望提升日本GDP 2.5~3.4兆日圓,相當於0.48~0.65%的經濟成長。在假設前提之下(預設情境為「韓國與歐盟、中國、美國簽訂FTA,日本不加入TPP也不和歐盟、中國、美國簽訂FTA」),不參加TPP會喪失81.2萬個就業機會(附表),但此一計算模型並未納入生產者受損的金額,其中「失業者可以迅速被其他產業部門吸收僱用」的假設也顯然過於樂觀。
TPP協定、糧食自給率、農業衝擊、自由貿易、比較利益、綠色補貼、產業外部性、美日FTA、消費者團體、政務決策風險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