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中國大陸推動農業產業化之歷程分析
林巍 (2016/03/20) 《台經月刊第39卷第3期》
中共國務院於2016年1月27日正式公布「關於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這是中國大陸連續第13年聚焦「三農」(農業、農村、農民)議題的「一號文件」,亦是連續第四年以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為主題。在中國大陸農業由傳統模式改變為現代化的過程中,農業產業化乃是關鍵性的政策方向。因此,本文首先將說明農業產業化之背景,其次分析農業產業化發展進程,進一步瞭解中國大陸其農業產業化推動之策略,最後提出結論。
農業產業化的背景
在經濟學或農業經濟學領域中,農業係屬產業的一環。但農業產業又可細分成不同產業別,例如農、林、漁、牧各為一產業,甚至農業當中可再細分至農作物的小麥、棉花、稻米等產業。這些產業透過市場經濟運作,自然形成生產到消費之體系,無須刻意加以「產業化」。然而,在1978年中國大陸推動改革開放政策前,係實施中央集權計畫經濟,市場經濟受到壓制,各種產業發展均受到嚴格的控制,農業產業體系亦遭到摧毀。故當中國大陸實施市場經濟之後,重新建立農業產業體系,於是乃有「農業產業化」之訴求。
依照中國大陸學者(劉葆金,1999)的定義,農業產業化係指「農工商一體化、產供銷一條龍」的經營,農業產業化的概念已將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前後的一體化經營區分開來。改革前是計畫經濟下的一體化,但跟市場經濟沒有關聯。但在改革後,以市場經濟的運作下,實施農業一體化的經營和管理,呈現農戶與市場的連結,形成新的利益模式。這表示農業不再是過去傳統的生產部門,而是將農產品商品化、行銷市場化、技術科技化,成為完全開放的農業產業。
中國大陸農業產業化發展至今,其內部基本共識為農業產業化是以市場為導向,以農戶為基礎,以「龍頭」企業為依託,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系列化服務為手段,透過實施種植、養殖、加工、供產銷、農工商一體化經營,將農業再生產過程中的各個環節聯結成為一個完整的產業系統。從功能和性質上看,農業產業化是農業由傳統的生產部門轉變為現代產業的歷史演變過程;市場經濟下農業的基本經營方式,是自主發展的基本運行機制,農戶小生產朝向社會大生產組織轉變的模式,也是多方參與者主體自願結成的經濟利益共同體。
農業產業化發展進程
1993年5月山東省濰坊市委、市政府首次提出農業產業化的要求,加強農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領導。從此中國大陸各地紛紛頒布農業產業化政策的相關文件。1993年6月1日,中國大陸頒布「國務院關於當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開始重視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1995年12月11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論農業產業化」,肯定山東省濰坊市等地推動農業產業化的做法,並說明農業產業化的內涵、意義和地位。其後,「農業產業化」逐漸衍生出許多不同的農業生產體系,而成為中共推動農業現代化重要途徑。
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村經濟、政策扶持、農業現代化、特色農業、產業升級、農產品加工、融資支持、城鄉發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