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美中貿易爭端進程對亞太區域經濟整合的影響
呂冠頤 (2019/05/08) 《台經月刊第42卷第5期》
美國政府對中國大陸之經貿策略:多管齊下的升高戰略
根據美國當局統計,中國大陸對美逆差從1990年代的100億美元,上升至2017年的3,760億美元。川普政府將逐年擴大的逆差問題,歸諸於中國大陸政府的結構性政策。美國近期的報復防堵策略,可析究如下。
(一)批評WTO多邊機制救濟不足、未能解決「不公平貿易」
美國貿易代表總署(USTR)在2018年「中國履行世貿組織承諾情況年度報告」中指出,中國大陸加入世貿組織(WTO)後未採取市場導向機制、未履行取消貿易限制、流通領域與特許經營權等政策承諾(注1),抨擊WTO允許中國大陸自行界定發展階段、認為單靠談判WTO新規則來改變中國大陸的貿易行為是不現實的。但美國未完全放棄WTO機制,2017年12月初支持歐盟立場,向WTO仲裁法庭提出拒絕中國尋求市場經濟地位的要求;美國也在2018年3月向WTO對中國大陸在智財權與外資許可制提出申訴。
(二)啟動301調查,進行貿易關稅報復
前述報告也指出,對中國大陸未能兌現承諾,美國將運用所有可行的政策工具採取更強硬態度。2018年3月22日川普簽署301備忘錄,4月公布清單,於6月、8月與9月,對中國大陸500億、2,000億美元商品分別加徵25%、10%關稅。其中2,000億美元商品,擬於2019年1月將稅額由10%提高至25%,但允磋商期。白宮施以301條款的緣由,是基於中國大陸政府在四項層面的作為:強制技術轉移、對外企智財權許可的歧視性規定、支持中企海外併購取得技術、盜用美國科技(注2)。因此,美國第一輪500億美元約1,102項產品的關稅加徵,多與「中國製造2025」等產業政策相關。2018年11月更新301調查報告,指中國當局仍未對前述領域做出大幅改善,遂有9月對2,000億美元商品關稅的後續報復。
(三)強化國內法限制外資與技術流出、提高非關稅壁壘
美國政府也強化對高科技產業的審查與限制,美國商務部在2018年4月對中興通訊違反美國禁令、10月對福建晉華涉嫌竊取美國晶片製造商美光商業機密,祭出禁售令;11月美國調查局與司法部以經濟間諜罪起訴台灣聯電、福建晉華。美國國會也強化國內法來限制貿易行為,2018年8月國會通過的2019年財政年度《國防授權法》(NDAA),該法案也納入參眾兩院新版的《外來投資風險審查現代化法》(FIRRMA),並要求投審會每兩年須對中資企業在美的投資模式與資料遞交調查報告予國會。國會轄下的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USCC)也在2018年11月的年度報告中,建議國會要求相關部會注意華為、中興通訊等電信設備大廠對美國5G無線基礎設施安全的可能影響(注3)。
美中貿易戰、經濟摩擦、亞太區域、經濟整合、貿易協議、RCEP、CPTPP、雙邊貿易、全球供應鏈、關稅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