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加速節能環保產業發展邁向綠色循環經濟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加速節能環保產業發展邁向綠色循環經濟

施冠宇  (2016/09/20)    《台經月刊第39卷第9期》

前言

   新政府上台對於台灣經濟發展提出五大創新產業的規劃,包括亞洲矽谷、生技醫療、綠能科技、智慧機械及國防航太等五項。另外在助力產業發展的同時也顧及經濟的永續發展,因此也提出了循環經濟的規劃,期能朝向綠色生產的環境永續經營,減少汙染排放與資源損耗,以建構符合台灣需求與產業發展的循環經濟新模式。

   本文將探討台灣推動綠色循環經濟的產業發展模式,首先整理介紹循環經濟的發展背景理論,以及國際潮流趨勢與各國政策措施,再回頭討論我國的相關推動工作進程,以及未來應如何加速來推動發展綠色循環經濟。

 

綠色循環經濟

   綠色經濟是近幾年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趨勢,所謂的綠色經濟發展有幾個重要的觀念,首先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al Programme, UNEP)將「綠色經濟(Green Economy)定義為「一種經濟活動,藉由減少環境風險及生態破壞,改善人類福祉及社會」。而美國經濟學Brian Milani2005年提出,綠色經濟是討論自然界之運轉、人類需求、地球資源,以及相互間如何和諧共處的科學,其與傳統經濟最大差異,在於強調使用價(use value),而非交換價(exchange value)。由以上定義分析,可知綠色經濟是具有低碳、資源效率及社會包融性。在綠色經濟的理念下,希望能做到減少溫室氣體及汙染之排放,和提升能源與資源之使用效率。

   其次,從綠色經濟的減排節能和提升資源使用效率,衍生出循環經濟的概念。「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是由美國經濟學Kenneth Boulding1960年代所提出,他以譬喻的方式說明地球資源耗盡人類終將滅亡,唯有將資源使用後所產生的廢棄物及汙染加以回收再利用,形成可循環使用的資源,人類方可持續在地球上發展。

   循環經濟原來的內涵可包含兩種型態,一種是生物循環,也就是分解回歸自然,透過產品材質的自然分解能力降低對環境的衝擊;另外是工業循環,也可稱為回收再利用,將廢棄產品回收拆解依材質分類,將可再製的材質資源循環再利用。透過這兩種方式將所有的產品和資源都納入循環利用,減少廢棄物的產生和降低自然資源的使用。

   人類在工業化後開始大量生產製造,滿足消費需求,從能源消費到商品製造消費,多是屬於從上游到下游垂直線性地消費模式,也稱之為「線性經濟」(Linear Economy),即從生產到消費,不斷地製造出廢棄物,從「原物料的開產品製商品使廢物丟棄(TakeMakeUseDispose),對於資源和能源的使用多屬於一次性的使用,造成無止境地擷取自然資源,以及產生無可計量的垃圾廢棄物,嚴重程度已危害到人類與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間和可用的能資源枯竭。當人類意識到這樣的危機,思索對策採取資源循環使用的辦法,即「從原物料的開產品製商品使最終的廢棄物再生利用重新投入生產製造新的產品」,降低資源消耗的速度,並減少廢棄物的產生,以減輕地球的負擔。

循環經濟綠色生產資源再利用碳中和節能減排智慧工廠生態產業園區共享經濟永續發展產業創新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