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從外商觀點洞悉外交拓展的困境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從外商觀點洞悉外交拓展的困境

榮沛芳  (2008/04/10)    《台經月刊第31卷第4期》

最有說服力的管道

本篇擬由歐洲、美國與日本等國在台人士,對台灣政府的政策建言,從而思考拓展台灣外交的新策略。雖然這是對國內政策方面的建議,但其所關切之議題亦是各國與台灣互動的主題核心,或可供新政府在全面檢視外交思維上參考。

過去數年,我們在拓展外交時,似乎將自我與主體需求視為策略目標,特別是在海外場域海峽兩岸的競逐時尤為明顯。固然以現實主義論的觀點來看,「相對優勢」是終極目標,然而受限於客觀形勢,台灣可用於拓展外交之資源有限,能達成的目標更是無法臻於最理想之境。對外關係的運行有時也像市場運作一般,供需平衡才能成就交易。正因如此,雖可能流於老生常談,但擬定拓展對外關係的策略時,最需要的除了瞭解自己與認清環境,尚須在「他利」與「我利」之間找到平衡。雖然最終極的理想是台灣的國際認同與國際活動空間的擴展,並與其他國家一般,享有同樣的權利與被平等的對待,但在達到此目標之前,我們所要做的是許多紮根的工作。

過去,我們對於自己的需求很清楚,對於所處國際環境都有瞭解,但卻未真正面對受限,而在短期內無法達到設定之終極目標的事實。這種接受並非要採行消極的外交作為,而是因此設定實際可達的短期與中期目標;或許以台灣的處境,拓展外交需要有「不問收穫、只問耕耘」的心理準備,那麼才有開花結果的可能。而最基本的作法,就是要聆聽在台外人的意見,這是雙邊關係的基石,畢竟由他人之口宣傳台灣,是最有說服力的一個管道。

 

台灣與歐美日之經貿活動

(一)金磚四國的追趕

2007年5月美國商會(American Chamber of Commerce, AmCham)發表的「台灣政策白皮書」中,以「亞洲之虎,依然生龍活虎?」為題,由美國商業人士的角度來看台灣的發展。台灣在對外形象上,長久以來都是跟著「亞洲四小龍」或「亞洲四小虎」的其他三個國家一起並列呈現,當初台灣經濟成功發展的故事,在四小龍中最為外人所欽佩,台灣也因此敲開了參與國際活動的大門。然而時至今日,許多國外人士卻常常把台灣,Taiwan,誤認為泰國,Thailand。其中並非完全因為台灣的國際參與或能見度不夠,或歸因於某些外國人士對於世界事務,特別是較小的國家,認識不夠。其中顯現出的危機,在於台灣本身在競爭力與特質上的突顯不足以令人印象深刻,特別是在新一波的競爭之下,在「金磚四國」等,日漸壯大的發展中國家一路追趕之下,這種落後是很容易顯現出來的。

(二)歐盟與我經貿關係日趨成熟

雖然對外關係中,所謂傳統的議題如經貿,相對其他新興議題如環保、人權與衛生,近年來漸漸在台對外關係政策中不再具有「高能見度」。這乃是因為台灣與幾個國家在經貿交流方面關係發展已經日趨成熟,而其解決問題的管道也已經有一穩定的機制。但這樣的成果是建構於過去數十年來,台灣將核心放在強健本體的實質工作上,極力以經貿發展國力所累積的外交資源。例如:台灣與歐盟在1981年建立例行的經貿諮商會議模式,雖然會議基於歐洲方面擔心中國會有過度反應,故採「閉門」形式召開,但台歐之間的經貿問題與間接的官方接觸已然開展。目前,本項例行會議已經召開共19次,歐盟方面由執委會對外關係總署副總署長為主席,我方則由經濟部次長擔任主席。歐洲各國與台灣的關係,向來疏離,但上述事例說明經貿實質為台灣轉疏離為密切的良好範例。

國際經貿外商投資兩岸關係智慧財產權貿易協定經貿外交全球競爭力經濟發展外資環境政策調整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