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後ECFA時代我國連鎖加盟新戰略
李慧萍 (2011/06/08) 《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34卷第6期》
台灣市場規模小,不管是在百貨業、量販店、便利商店等業態都出現寡占的現象,由於市場競爭激烈,有效率的管理、創新與多樣化的經營模式等,成為我國流通業廠商競爭優勢。而為了增加店數,並獲取更完整的市場資訊與經營技術,透過連鎖加盟的經營模式,已成為我國業者採行的重要經營策略。
在中國方面,隨著所得成長以及城市化進程的快速推進,中國生活性服務業(附注)自改革開放以來規模持續擴大;金融海嘯發生後,藉由提振消費改善經濟結構失衡為中國主要政策目標,而「十二五」規劃更將以提高居民收入、縮小各種差距、富裕人民群眾成為經濟發展與改革的全新思路和戰略,因此未來生活性服務業將衍生龐大商機。就兩岸未來合作契機方面,台灣內需市場較小,未來可將中國市場視為本土市場的延伸,透過連鎖加盟經營模式進入市場,利用我國創新多樣化的經營型態,培養符合企業形象當地人才,並透過有效率的通路管理、跨產業合作,建立我國業者在中國的競爭優勢。
台灣連鎖加盟產業現況
隨著國民所得增加,我國服務業亦快速發展,不過近年來我國經濟呈現「外熱內冷」的情況,因此國內消費對經濟成長的貢獻度偏低。2008年金融風暴發生後,國內消費需求急凍,連帶影響商業服務業的發展。所幸於2009年底全球景氣回溫,我國經濟成長率也開始由衰退轉為正成長,帶動商業服務業走出衰退陰霾。根據經濟部統計處的統計,2010年我國商業服務業較2009年成長9.6%,其中以批發業成長幅度最大,其次為餐飲業(表1)。
表1 2006~2010年商業服務業營業趨勢統計
至於在台灣連鎖加盟業的部分,根據2010年台灣連鎖店年鑑的統計資料,綜合零售、一般零售、餐飲服務以及生活服務四大連鎖體系中,以一般零售總部家數最多,2009年總部為22,379家;而餐飲服務業以總店數25,005家居冠(表2)。以細項類別分析,綜合零售類分成購物中心、百貨公司、量販店、超級市場,以及便利商店等五種形式,其中以便利商店的總店數最多,2009年總店數高達9,204家,但由於市場已趨於飽和,因此店數僅較2008年成長0.2%。而量販店與超級市場都呈現相當幅度的成長趨勢,另外,購物中心因為投資金額龐大,仍以單店模式經營,尚未形成連鎖經營。一般零售類可分為食品零售、流行時尚、服飾專賣、藥妝精品、居家修繕,以及數位科技等六種分類,其中藥妝精品呈現大幅度的成長,2009總店數為4,321,較2008年增加37.7%。餐飲服務類可分為速食店、咖啡簡餐、餐廳與休閒飲品等四種分類,其中以休閒飲品店數成長快,總部增加五家、總店數大幅增加695家,成長率高達35%,顯示業者因應消費者消費型態改變而大幅展店。在生活服務類方面,又可分為休閒娛樂、家居服務、美容美髮、補習教育、汽車服務與其他等六類,各類別在2009年店數皆呈現衰退的情況,其中又以補習教育衰退22.3%居冠,顯示此類別受景氣影響甚大。
表2 2008~2009年整體連鎖店統計
2009年由於景氣衰退造成消費市場萎縮,各連鎖品牌採取保守開店策略,許多不加入折扣戰的品牌也加入降價折扣的戰火,甚至擴大既有服務項目,以滿足多元複合的消費需求。此外,為了對抗不景氣,各連鎖業者也開始採行異業結盟的策略或重新塑造品牌形象與定位。而根據2010年連鎖加盟業回顧與發展趨勢報告,本土品牌在面對全球品牌的國際級競爭,亟需快速擴大營運規模與資本額,積極擴張市場、連鎖品牌走向國際華人市場已刻不容緩,未來國內主要連鎖品牌將以台灣為根據地,積極轉戰中國市場。
連鎖加盟、ECFA、中國市場、區域市場策略、品牌經營、數位轉型、異業結盟、智慧零售、供應鏈整合、消費升級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