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變.辨.辯】台日經濟結盟之必要性
林相君 (2010/06/04) 《台經月刊第33卷第6期》
日本在國際經濟角色的退步
日本自1993年躍居全球人均所得第二高之後,國際排名便每況愈下,近年在日圓兌美元升值之壓力下,2008會計年度的人均所得縮水4.1%至387萬日圓(約136.65萬台幣),為六年來首度下滑。日本人在承受連續二十年的景氣蕭條後,民心思變,2009年終於結束自民黨把持近半世紀的政權,由民主黨的鳩山由紀夫出任第93任首相。然而,鳩山的首位財相藤井裕久堅持以強勢日圓刺激內需,一度使日圓兌美元匯率飆升至85日圓,創下14年新高,飽受金融風暴所苦的出口大廠因此更雪上加霜,本業縮減的獲利甚至不足以彌補匯兌損失,日圓升值有如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威脅豐田、日產與任天堂Wii等世界級企業的續航能力。而在藤井告病請辭後,新任財相反向喊貶日圓,鳩山也一改先前態度表示支持,讓人懷疑日本政府似乎找不到明確的方向或方法來挽救經濟頹勢。即使鳩山想靠弱勢匯率來刺激出口不容易,美國歐巴馬政府近期也正式啟動國家出口倍增計畫,目標鎖定中國、巴西與印度等購買潛力可觀的新興市場,意藉美元貶值來重振經濟,人民幣匯率因此將面臨不小的升值壓力,日圓、台幣等亞洲貨幣同步升值的機率隨之增高,日圓想要貶值看來並不容易。
其實日本經濟令人憂心的不僅只匯率上的問題。「日本製」等於高品質的長年口碑近期也承受嚴重考驗。豐田因為大規模召回問題車、企圖文過飾非,陷入名譽掃地的窘境,本田汽車也有類似召回商品的動作,未來即使有弱勢日圓的優勢支撐,也未必能說服更多海外消費者買帳。外銷如此,內銷亦然。筆者日前在日本購物時,發現很難找到真正日本製的產品,甚至日本友人也說:"Even it is made in China, but still deemed as good quality."中國製造能力的快速提升,使其商品已被素以挑剔聞名的日本人所接受,相對高價的日本製品則光環不再。
根據市調機構Recof統計,2009年日本企業所參與之併購交易總數為1,957件,與2008年相比減少18%。歷年美國併購交易案件數為日本十倍,然而美國經濟僅為日本的三倍大。主因日本有許多商業發展僅止於滿足1.27億人口的本國市場,成為自外於全球化的「自成一格」,甚至被學界譏為罹患「加拉巴哥症候群」。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手機,其商運系統不與國際接軌,除了難以拓展海外市場,衍生更大獲利外,對於到訪日本的旅客也相當不便,短期商務洽公需付出高昂的通話費,可能讓人望之卻步。也由於長期滿足於國內市場的規模,日本政府或民間對外語的培養投資相當有限,許多日本人對於講英文甚至有排斥的心態。扶持日本長期居於世界經濟要位的是精良的製造技術,但在新興國家製造能力急起直追後,文化與旅遊等軟性產業崛起,反而突顯其整體社會國際化程度低的問題。
2009年底日本平成天皇歡度即位20週年後不久,內閣府即宣告經濟再陷通縮,顯示長期的「平成不況」仍未見改善。2010年在亞洲多國逐漸擺脫金融風暴,陸續上修經濟成長率之際,日本景氣卻遲遲未聞春燕氣息,即使政府有略微上修景氣展望,日本央行仍無法輕易撤除寬鬆貨幣措施。根據金融時報報導,已經蟬連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寶座逾40年的日本,在2010年很可能將該頭銜拱手讓給快速崛起的中國大陸。日本2009年國內生產毛額(GDP)總值約為5.08兆美元,大陸則為4.9兆美元,但國際貨幣基金(IMF)預測日本2010年經濟成長為1.7%,大陸為10%,若成真,這兩大國家的經濟排名勢將出現翻轉。歷經兩個「失落十年」洗禮下的年輕世代,可能早已預料到此局面,但隸屬戰後世代的老日本人,因為曾參與高速經濟成長的時代,早就習慣全球第二大經濟強權的頭銜,恐將備受衝擊,不再認為「中國只是腳踏車王國」。
由於對國內經濟的無力感加上對國際經濟影響力日漸衰退,日本近年來早己被全球投資人打入冷宮,甚至有知名作家說,想吸引更多客戶閱讀他的投資建議書,看來得把「日本」字眼完全剔除。種種跡象顯示,雖然日本的經濟現況並無重大危機,但揮之不去的通縮夢魘及名目GDP持續下滑,已使日本的國際經濟實力走下坡。
ECFA、自由貿易協定、Chiwan戰略、日圓升值、日本產業轉型、面板產業競爭、台日FTA、區域經濟整合、品牌國際化、跳板效應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