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金融海嘯對亞洲影響與台灣因應之道
龔明鑫、呂曜志 (2009/01/05) 《台經月刊第32卷第1期》
金融海嘯之起因
這一次的金融海嘯之所以稱為「海嘯」,主要因為全球景氣在2008年的上下半年呈現截然不同的態勢。從總體經濟學的分析角度,2008年全球經濟歷經上半年的消費與投資的穩健擴張和溫和性通膨,年中的迅速趨緩與各項物價上漲的停滯性通膨現象,到年底的全球經濟普遍衰退與各項物價通縮現象,以前往往需要多年的時間才能走完的景氣循環階段,在2008年單年卻都看到了。這代表影響造成這一波全球景氣反轉的金融部門泡沫波及範圍極大,因此在探討整體事件對台灣經濟的影響前,有必要針對引發此次全球景氣衰退的金融海嘯事件,以及其對全球景氣的影響途徑做分析與釐清。
(一)寬鬆的貨幣政策造成反景氣的效果
金融海嘯與這一次歐美景氣循環有直接的關係(圖1)。上一波的景氣循環終點發生在2000年的IT網路泡沫,其型態是一項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產生投資過熱並推升類股股價,但而後因過度競爭公司倒閉,而造成產業實質面與投資面的泡沫。由於泡沫的IT產業部門占美國產業結構並不高,因此傳統上政府所採取的反景氣措施為降息的貨幣政策,聯準會在2000~2002年的連續降息,使得代表無風險利率水準的美國國庫券利率,從2000年7月的5.93,一路下降到2002年12月的1.20。而日本與台灣等國家由於同樣受到IT網路泡沫所影響,在同樣考慮反景氣以及避免利息高過美國,造成匯率短期升值不利出口等因素,亦跟進降息,全球資金環境因此形成相當寬鬆的現象。
圖1 歐美金融海嘯與經濟衰退之起源
寬鬆的貨幣政策從數據上證實是達到了反景氣的效果,美國GDP在2001年落底之後,隔年隨即反彈。然而恢復軌道後的美國經濟卻面臨流通性過剩的現象,當時除了剛泡沫的IT網路產業回復平穩外,美國並沒有新興產業發展標的可供投資,在缺乏實質面標的下,過剩的熱錢便開始尋找別的目標。從整個2000~2008年的全球經濟發展脈絡上,本文觀察對新興國家的FDI,以及透過金融創新創造投資與消費槓桿泡沫,是國際熱錢的兩大出口。
(二)美國房地產與金融業的假性榮景
在美國本土產生的泡沫,首先是房貸機構將過剩的熱錢借貸給儲蓄太少、舉債過多,而存在高償付違約風險的美國家戶(次級房貸),使美國房地產以及消費產生假性的榮景;在這個市場規模擴大之後,投資銀行看準了貸款機構所衍生的龐大風險,以透過類似保險性質的金融創新產品(Credit Default Swap, CDS),擔保次級房貸違約時的償付,藉以收取房貸機構所支付給投資銀行的固定保費,並將這整個業務包裹成有價證券,散布到全球其他地區的金融機構,以共同承擔美國房地產與消費泡沫背後所隱藏的違約風險。
這種模式造就了這段時間內美國金融業,特別是直接金融業務的擴張。在指標性的道瓊工業指數成分股的變化上,過去IT泡沫時代有微軟與英特爾首度以科技股加入成分股的例子;而這段時間以來,美國銀行、美國保險集團(AIG)陸續進入成分股,相對的也代表了這一波的全球景氣,是由美國的房地產業與金融業假性榮景所帶動的。
金融海嘯、次級房貸、貨幣政策、出口衰退、內需市場、製造業、台灣經濟、金融創新、亞洲市場、產業結構
分享: